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李光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光弼 (708年—764年), 中國 唐代 營州柳城(今 遼寧 朝陽 )人, 契丹 族人,唐朝著名將領。 生平 [ 編輯] 《 三才圖會 》李光弼像. 李光弼之父 李楷洛 ,原是契丹酋長。 [1] 其母是 李楷固 女。 武則天 時,內附唐朝,玄宗開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將軍同正、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勇聞名。 李光弼幼時守節氣,善於騎射,能讀班固《漢書》。 「嚴毅有大略」,起家左衛郎。 天寶初年,官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朔方都虞候。 五年(747年)官至河西節度王忠嗣的兵馬使,充任赤水軍使。 王忠嗣厚待李光弼,常說:「光弼必居我位。 」邊塞上稱為名將。 八年(750年)任河西節度副使,封薊郡公。 十一年(753年)拜單于副都護。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主要作品
    • 后世纪念

    唐朝中期名将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1]),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杰出的军事将领 [113],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3],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被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乾元元年(758年),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次年兵败安阳,全军而归。同年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指挥河阳之战,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上元二年(761年),因宦官牵制,再攻洛阳无功,改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宝应元年(762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4]。 [49]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严整,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贡献 [113]。著有兵书《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 [5]等,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契丹骁将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自契丹来降,累官朔方(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一作郡公)。 李光弼自幼为人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他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在为父守丧时,他严遵礼法。至天宝(742年-756年)初年,李光弼升迁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 天宝五载(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也不能与他相比。当时的李光弼已在边镇声名鹊起,“称为名将”。王忠嗣曾说:“光弼必居我位(一说为‘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 [12] 天宝八载(749年),李光弼升任河西节度副使,被封为蓟郡公。天宝十一载(752年),拜官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天宝十三载(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奏请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爱李光弼的才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讯后,托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 [13]

    出奇制胜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玄宗相继任用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将守卫潼关,同时命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收兵河西”。在玄宗下诏征求良将时,郭子仪举荐李光弼“堪当阃寄”,玄宗遂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下诏命李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副使,知河东节度事,二月后转授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李光弼就职河北采访使后,奉诏率领五千朔方军会同郭子仪所部,自井陉东进,收复被叛军攻占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听闻李光弼抵达后,常山的团练子弟擒获叛将史思义前来投降。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常山沦为战场,出现“露胔蔽野”的惨状,李光弼酹酒祭奠阵亡军民,并释放了被叛军囚禁的人,厚待其家属。当时叛将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等正在围攻饶阳,李光弼于是善待史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供出叛军动向。次日,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义“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策略,守城不出,分属下兵马为四部,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使叛军移驻远处。同时,李光弼“出其南”,夹滹沱河列阵,威胁叛军。史思明倚仗较近的饶阳援军,仍休整士卒,企图再战。同日,饶阳叛军五千人果然来援,李光弼侦知其行踪后,派轻骑数千隐藏行迹,当叛军在野外吃饭时,遭到唐军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史思明闻知败讯,大为恐惧,当即撤退,并暗中派奇兵切断了唐军的粮道。因战马无草料,李光弼令部将率兵往行唐运草料,击退来袭的叛军,成功将草料运回常山城内。 适逢郭子仪收复云中,唐廷遂命郭子仪全军出井陉,与李光弼会合(一说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 [111])。四月,李光弼、郭子仪合力在九门城南大败叛军,史思明脱身逃往赵郡,李立节也被流矢射杀,蔡希德则逃往巨鹿。李光弼、郭子仪趁胜连收藁城等十余县,进围赵郡。三月,唐廷命李光弼兼任范阳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使。此时,史思明自鼓城进入博陵,杀死降唐的当地官吏,此举使河北的景城、河间、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纷纷结营自守,倒向李光弼一方。李光弼利用这一时机,急攻赵郡。仅用一天时间,赵郡守军便投降。唐军士卒入城时,多有抢掠,李光弼亲坐谯门,将他们抢来的财物全部归还百姓,城中军民大悦。 之后,李光弼进攻博陵,未能将其攻克,于是与郭子仪撤回常山。史思明派兵跟随其后,一路得到叛军数万人的增援。郭子仪则在数次击退叛军后,在恒阳“深沟高垒”,严阵以待,采取“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的方法,使史思明等部疲于奔命,不得休息。数日后,李光弼与郭子仪都认为此时是出战的最佳时机,于是在五月二十九日尽出全军,在常山郡以东的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部展开决战,大破叛军,“斩首万计,生擒四千”(《资治通鉴》则称“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史思明坠马,狼狈逃往博陵。李光弼再度率军围困博陵,军威大振。 [107]河北十余郡闻讯,纷纷杀死叛军的守将,重新归顺了唐朝。 [14]叛军老巢范阳郡与各地的联系被切断,河北形势为之一变。

    太原之战

    嘉山之战后,李光弼想趁势攻取范阳郡,以绝其根基。适逢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逃奔蜀地,人心惊骇。 [15]此事遂被搁置。 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的唐肃宗遣使追命郭子仪和李光弼赶赴灵武。八月,二人抵达,受到肃宗召见。肃宗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仍任节度使之职。并特加其为北都太原留守。此后,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听闻史思明即将攻城,都非常害怕,想要筑墙抗敌。李光弼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叛军快到了才修墙,只能空耗人力。”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他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击毙大量叛军;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此时,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留驻的蔡希德等人疲惫不堪。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缴获大批军械。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他又进收清夷、横野等军,击破攻击好畤、大横关一带的叛军分支。战后,李光弼转拜检校司徒。 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李光弼充分发挥了军事才能,此战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胜利消息传到灵武,肃宗下诏奖赏李光弼,加他为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兼同平章事,封魏国公。

    军事活动

    李光弼足智多谋,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49],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旧唐书·李光弼传》认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61]其主要战绩有: •天宝十四年(755年),率兵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收复常山、九门、赵郡等地。五月,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会师常山,乘敌疲惫出击,大败史思明部于嘉山,进围博陵,军威大振,使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唐。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史思明、蔡希德等率众十万进攻北都太原。李光弼所部不满万人,先在城外凿壕,又以挖出的土作坯数十万,加固城垒。当敌攻城时,用发石机发巨石猛击,并暗掘地道陷敌,不断袭击叛军,使之不敢接近。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击,大败蔡希德,歼敌七万,既守住了太原,又保证了唐军左翼的安全。 •乾元二年(759年),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与郭子仪等围攻安庆绪。因兵力悬殊,乃弃洛阳,守河阳,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作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 •上元二年(761年),出镇临淮,统河南诸道兵反攻叛军,配合仆固怀恩等收复洛阳,为安史之乱的最终平定奠定基础。后又派兵至浙东镇压袁晁起义。

    军事思想

    李光弼军事思想强调治军严整,注重把握战争全局,善于用奇,因敌制胜,对平定安史之乱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兵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建军思想 主要内容是: 1.1. 治军严整,赏罚有信。治军以严整为指导思想,执法如山,虽朝廷显贵违犯军法,也按律治罪,毫不宽假。所指挥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常能临危不乱。史书称其“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 [60]。凡与敌作战,必斩退却者而重赏杀敌者。 2.2. 谦虚自居,善采众议。善于采纳别人正确意见,每战必先与诸将谋议,甚至求计降将,因而常能作出正确决断。 3.3. 明于知人,善于任用。重视提拔培养年轻将领,手下猛将如云,都是当时战功卓著的将领。 4.4. 严于责己,率先垂范。太原之战时,他在城上设公幄止息,坚守五十余日,“有急即应,行过府门,未尝回顾。贼退三日,决军事毕,始归府第”。 •作战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有: 1.1. 洞观全局,谋定后战。重视把握战争全局,不急于求战,不计较眼前得失,庙略多算,谋定后动。在河阳之战时从全局利益出发,暂时放弃洛阳,退守河阳,然后以各种手段,疲敌、误敌以寻求机会破敌。 2.2. 奇正并用,出奇制胜。太原之战,采用挖地道的战术打击和骚扰敌人,将前人用于攻城的手段用于守城,给敌造成重大伤亡。河阳之战,史思明企图用马群引诱李光弼入伏,李光弼将计就计,用“母马计”轻易获得史思明千匹良驹。 3.3. 长于守城,后发制人。善于利用地形、城池等作战,尤其擅长守城,但不是一味消极防守,而是以地道战、袭击战以及城守和野战并用等手段消耗、疲惫敌军,后发制人。史思明亦称其“长于凭城”。 4.4. 激励士气,瓦解敌军。注意士气的重要作用,在敌军进攻河阳时,鼓励部下说“彼军虽锐,然方阵而嚣,不足虞也,日中当破”,用以鼓舞士气。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准确分析其心理,用计使史思明部下将领高庭晖、李日越不战而降。

    王忠嗣: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49](《新唐书》引)

    李亨:

    •业盛勋贤,材优将相,蕴权谋而制敌,励诚节以匡时。往属凶丑乱常,云雷经始,咸能外持戎律,内翊皇图,披荆棘而有功,历险艰而无易。或分麾东讨,扫昏祲于两都;或仗节北临,备长城于万里。并以扫清寇孽,任切股肱。永惟缔构之勋,久著山河之誓。 [65](《授郭子仪中书令李光弼侍中制》)

    •器识宏远,志怀沈毅。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材。往属艰难,备彰忠勇。协风云而经始,保宗社于阽危。由是出备长城,入扶大厦,茂功悬于日月,嘉绩被于岩廊。属残寇犹虞,总戎有命,用择唯贤之佐,式宏建亲之典,必能缉宁邦国,协赞天人,誓于丹浦之师,剿彼绿林之盗。 [65](《授李光弼副知行营事制》)

    •器格沈正,襟灵邃远,感风云之密契,蕴纵横之大才。成经纶之功,足以静乱;怀忠孝之道,故能匡国。自狂胡构祸,寰宇未清,义勇竭于忠心,勋庸著于王室。顷者豺狼馀孽,尚稽天讨,蚊蚋相依,仍侵河外。是用仗其深略,为我长城。有穰苴之法令,(周)亚夫之威略。遂能挫群凶之锐,全百胜之师,为庙堂之宝臣,成军国之重任。虽吉甫作宪,道可经邦;而孙武行兵,谋能制敌。克壮大业,无愧前贤。 [65](《授李光弼太尉中书令制》)

    史思明: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此成擒矣。 [66](《资治通鉴》引)

    尽释前嫌

    安思顺任朔方节度使时,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担任牙门都将之职,但不能和睦相处,虽然同桌吃饭,却互相瞪眼,不肯交谈。后来,郭子仪接替安思顺任节度使,李光弼就有意离去,心里犹豫不决。十天后,唐玄宗下诏命郭子仪率兵东征,李光弼进入官衙见郭子仪说:“我情愿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儿子女。”郭子仪即刻走下堂来,搂着李光弼上堂,流着泪道:“当今国乱主迁,没有您的协助,我怎么能够出兵打仗呢?现在哪里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呀!”于是互相扶持对拜,共谋破贼大计。

    速斩崔众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因太原节度使王承业不理军政,命御史崔众到河东接替。崔众因轻视王承业,纵容部下全副武装地闯进王承业的府衙中嬉戏。李光弼得知后,心里不平。后来,崔众要将兵权交给李光弼,崔众带着部下来见李光弼李光弼出来迎接,二人的队伍相接时,崔众竟不顾礼法而不回避。李光弼对崔众的无礼行为很愤怒,而崔众又不立即把兵权交出,于是李光弼就下令将崔众逮捕。这时,朝廷派遣宦官来到河东,要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手持敕书问李光弼崔众的行踪。李光弼答道:“崔众犯法,我已将他逮捕。”宦官把敕书拿给李光弼看,李光弼说:“如今只不过是杀一位侍御史;如果宣布了诏命,我就斩杀一位御史中丞,如果拜授他为宰相,我也要斩杀他这位宰相。”宦官一听此话不敢再多言,只好带着敕书回京。次日,李光弼派兵包围崔众,在碑堂下把他当众杀死,还让他的家属来吊祭。从此,李光弼威震三军。

    美马计

    李光弼守卫河阳时,与史思明对峙。史思明有一千多匹战马,每天在河南边洗马,用来显示他的马多兵强。李光弼便在诸营中选出母马五百匹,等史思明的马下河时,他把母马赶下河,因为母马都有马驹在城内,所以母马不间断地嘶鸣。史思明的战马听着母马嘶叫,便渡过河来,李光弼都赶进了军营。 [34]

    李光弼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一题《李临淮兵法》2卷 [91])各1卷,今已佚。 [92]《郡斋读书志》卷14称《李临淮武记》“其书凡一百二章,末云‘吕望智廓而远,孙武思幽而密,黄石宽而重断,吴起严而贵勇,墨翟守而无攻,老聃胜而不美,今择其精要,杂以愚识,为一家之书’。”有说法认为此书为李光弼的幕僚张参所撰。

    《全唐文》录有其文1篇:《辞疾让官表》。

    主词条:李光弼墓、李光弼

    李光弼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约1公里处。墓因在古老灌区,淤冢地下,墓地地面仍有唐碑、清碑2通。

    唐碑为张少悌所书,碑文为杨炎所撰,碑高4.03米,宽1.30米,厚0.40米,碑头浮雕六螭首沿两侧下垂,碑首阴刻篆文四行“大唐赠司空李府君神道之碑”12字。碑文隶书22行,行34字,挺秀流畅。碑刻立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三月,碑文对其祖籍和本人身世有述。清碑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命富平县令吴六鳌所立,正面隶书“大唐太尉李公光弼之墓”10字。

    据《富平县志》载,墓旁有祠,祠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县令王哲为记立碑,该祠系毁赤眉祠宇而建立,以赤眉祠宇其材所建。1956年8月6日,李光弼墓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李光弼 (708年—764年), 中国 唐代 营州柳城(今 辽宁 朝阳 )人, 契丹 族人,唐朝著名将领。 生平. 《 三才圖會 》李光弼像. 李光弼之父 李楷洛 ,原是契丹酋長。 [1] 其母是 李楷固 女。 武則天 時,內附唐朝,玄宗开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闻名。 李光弼幼时守节气,善于骑射,能读班固《汉书》。 “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天宝初年,官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 五年(747年)官至河西节度王忠嗣的兵马使,充任赤水军使。 王忠嗣厚待李光弼,常说:“光弼必居我位。 ”边塞上称为名将。 八年(750年)任河西节度副使,封蓟郡公。 十一年(753年)拜单于副都护。

  3. 分享.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1] ), 營州 柳城 (今遼寧省 朝陽市 )人, 契丹族 。 唐朝 中期傑出的軍事將領 [113] ,左羽林大將軍 李楷洛 第四子。 [2] .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3] ,初任左衞親府左郎將,襲封薊 郡公 。 天寶 十五載(756年),經 郭子儀 推薦而被任為河東 節度副使 ,東出 井陘 ,參與平定安史叛軍。 他在 常山 、嘉山大破叛軍,又成功守衞 太原 ,遏止其攻勢。 乾元 元年(758年),奉命與八節度合兵討伐 安慶緒 ,初戰獲捷,次年兵敗安陽,全軍而歸。 同年接任天下兵馬副元帥、 朔方節度使 ,指揮 河陽之戰 ,挫敗 史思明 南下的企圖。

  4. 李光弼 (708年—764年), 中国 唐代 营州柳城(今 辽宁 朝阳 )人, 契丹 族人,唐朝著名将领。 生平 [ 编辑] 《 三才圖會 》李光弼像. 李光弼之父 李楷洛 ,原是契丹酋長。 [1] 其母是 李楷固 女。 武則天 時,內附唐朝,玄宗开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闻名。 李光弼幼时守节气,善于骑射,能读班固《汉书》。 “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天宝初年,官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 五年(747年)官至河西节度王忠嗣的兵马使,充任赤水军使。 王忠嗣厚待李光弼,常说:“光弼必居我位。 ”边塞上称为名将。 八年(750年)任河西节度副使,封蓟郡公。 十一年(753年)拜单于副都护。

  5. zh-classical.wikipedia.org › wiki › 李光弼李光弼 - 維基大典

    李光弼 ,營州柳城人。 其先, 契丹 之酋長。 父楷洛,開元初,左羽林將軍同正、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果聞。 光弼幼持節行,善騎射,能讀班氏《 漢書 》。 少從戎,嚴毅有大略,起家左衛郎。 丁父憂,終喪不入妻室。 天寶初,累遷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朔方都虞候。 五載,河西節度王忠嗣補為兵馬使,充赤水軍使。 忠嗣遇之甚厚,常云:「光弼必居我位。 」邊上稱為名將。 八載,充節度副使,封薊郡公。 十一載,拜單於副使都護。 十三載,朔方節度安思順奏為副使、知留後事。 思順愛其材,欲妻之,光弼稱疾辭官。 隴右節度哥舒翰聞而奏之,得還京師。 祿山之亂,封常清、 高仙芝 戰敗,斬於 潼關 。 又以哥舒翰率師拒賊。 尋命 郭子儀 為朔方節度,收兵河西。

  6. 基本介紹. 本名 :李光弼. 別稱 :李臨淮、李武穆. 所處時代 : 唐朝. 民族族群 : 契丹族. 出生地 : 營州 柳城. 出生時間 :708年. 去世時間 :764年8月15日. 主要作品 :《將律》《統軍靈轄秘策》《李臨淮武記》《辭疾讓官表》 主要成就 :參與平定 安史之亂 ,鎮壓浙東 袁晁起義. 官職 :河南副元帥、 太尉 兼 侍中. 爵位 :臨淮 郡王. 追贈 : 司空 、 太保. 諡號 :武穆. 人物生平. 契丹驍將. 李光弼的父親 李楷洛 ,原為契丹酋長, 武周 時歸降,累官 朔方 ( 治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 ) 節度副使 ,封薊 國公 ( 一作郡公 ),以驍勇善戰出名,在反擊 突厥 戰爭中暴卒,獲贈 營州 都督,謚曰忠烈。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