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索爾·貝婁 (英語: Saul Bellow ,1915年7月10日—2005年4月5日), 美國 作家,也是1976年 諾貝爾文學獎 、 普立茲獎 獲得者 [1] 。 索爾·貝婁的代表作為《 洪堡的禮物 》。 生平 [ 編輯] 1915年貝婁出生在加拿大 蒙特婁 一個 俄國 — 猶太 血統的移民家庭,在他的父親被牽連進一個販賣私酒的糾紛之後,全家都搬到 芝加哥 並在那裡定居下來。 在芝加哥,貝婁的想像力變得豐富起來,而他的思想也開始萌芽。 他在經歷了 西北大學 的 人類學 研究、芝加哥的平民生活和被捲入政治紛爭的青澀歲月後,索爾·貝婁完善了自己的 世界觀 。

  2. 索爾·貝婁_百度百科.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2005),美國作家,被稱為美國當代文學發言人 [1] 。 1915年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郊的拉辛鎮,父母是來自俄國聖彼得堡的猶太移民。 1924年,全家遷往美國芝加哥定居。 1933年考入 芝加哥大學 ,兩年後轉學到 西北大學 ,1937年在該校畢業,獲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 除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編輯、記者及在商船上短期服役外,貝婁大部分時間都在大學裏執教。 [2] 他曾擔任過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並獲得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西北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3]

  3. 許多人認為索爾貝婁是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當代最偉大小說家三度獲頒美國國家書卷獎1976年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本書是他生前第13部同時也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87歲高齡再創長篇力作繼暢銷名作赫索格之後又一精采剖析當代知識分子的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曾經如此推崇索爾.貝婁的小說:「他的作品往往展現人性深刻的理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洞悉」。 早年寫出《赫索格》、《抓住這一天》等重要作品的索爾.貝婁,至今仍是當代世界文壇的瑰寶,從國家書卷獎、普立茲獎到諾貝爾獎都對他的成就予以肯定。

    • 索爾‧貝婁
    • 2003年02月17日
  4. 2014年6月10日 · 小說是一種更高級的自傳。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年6月10日美國小說家貝婁生於加拿大一猶太家庭在芝加哥移民區長大。 他21歲才開始學英文,是當代知名的非母語創作作家。 他以長篇小說見長,作品多描寫猶太知識分子身處美國現實社會中感受到的疏離、壓迫與焦慮,「落難」的主角們往往藉著觀察、探索日常瑣碎事物,以確保自身獨特的個體性,以對抗這龐大冷酷的物質世界。 著名的長篇小說《何索》(Herzog,又譯赫索格)與《洪堡的禮物》皆是如此。 1964年出版的《何索》描寫一敏感善良的大學教授何索,面對突如其來的婚變,以及社會對其投以的異樣眼光,感到極端的無助,只能透過一封封未寄出的信件書寫他內心的抑鬱與混亂。

  5. 2024年3月16日 · #美國是一個盛行說教的國家 #永久有趣的生活是興趣的失敗 #紐約當時是個十分俄國化的城市夢想脫離北美併入蘇聯. 本書為索爾貝婁Saul Bellow, 1915-2005代表作1971年開始創作1975年出版隔年即獲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 小說以西特林的第一人稱視角書寫,敘述53歲的西特林在一邊處理打賭輸錢被砸的賓士車,一邊忙著與前妻打官司時,得知洪堡死後留下遺物給他,於是從芝加哥飛往紐約拜訪保管遺物的洪堡舅舅。 該遺物是一個劇本,劇本亦同時給了洪堡的妻子凱瑟琳(隱喻劇本的內容,將三人的感情結合起來)。 西特林之後為了搞供受過教育的美國人用的旅歐指南而前往馬德里,在馬德里與女友萊娜達求婚,卻失敗了。

  6. 晃來晃去的人》(英語Dangling Man是美國作家索爾·貝婁的第一部小說由Vanguard Press出版於1944年。 情節 [編輯] 小說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中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芝加哥一個名叫約瑟夫的年輕猶太人的生活,他與妻子和朋友的關係,他辭去

  7. 《更多的人死於心碎》 (英語: More Die of Heartbreak是美國作家 索爾·貝婁 創作的一部小說出版於1987年也是他的第十部小說與貝婁的其他作品一樣,《更多的人死於心碎更多地紮根於性格的發展而不是行動的發展。 其主題包括調和理想與實際的困難,以及與父母和死亡有關的難題。 小說的主人公肯尼思·特拉希滕貝格是一個智力上的天才,以及在哲學上飽受折磨的人,試圖臆測他的命運和世界觀。 情節 [ 編輯] 這本書以人物簡介開頭,敘述者特拉希滕貝格描述了他與舅舅本·克拉德的複雜關係,克拉德是世界著名的植物學家。 然後,他討論了自己和他的父親之間的區別,他這樣描述他的父親, 參考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