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0月21日 · 明因果,了因果 (講師秋伶) 2018.10.21. 一、前言:. 佛家:「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涅槃經》.

  2. 唯願光明賦予你番外---餘生請多指教之二 (雙唐BG) (終) 唐白用獨輪車,推著他修繕過後的一只風鼓,朝村裡鑄刀劍的梁師父家而去。. 說起來,唐白和梁師父也算是同行,都是鑄造兵器的,雖然唐白從不造刀劍這樣低階簡易的兵器。. 他要出手,肯定是千機匣起跳 ...

  3. 以上詳細地講解了佈施度各方面的道理,對此首先應當知道目前進修時哪些該行持、哪些該遮止,然後遵照學處勤奮學習。 特別是自己在身、財、善根哪方面有慳吝不捨之心,就要針對性地予以對治,同時努力增廣自己的施捨心。 (佈施的根本是捨心,修佈施時重點在於意樂上,故應著重引發捨心,並令捨心逐漸增廣。 )若能這樣修持,自己應當歡喜慶倖,即對自己所作的佈施修隨喜心,由此能讓佈施的善根增長;如果不能這樣熏修,則應生憂惱心。 若如是者,則如《妙手請問經》說:於當來世,少用功力能滿佈施波羅蜜。 若此一切皆悉捨置,即於現法亦當恒為重過所染,於當來世心不趣入,極難趣入諸菩薩行。 若能這樣修持,則如《妙手請問經》所說,來世稍用功,就能圓滿佈施波羅蜜。 (以今生的努力為因,來世的成就將會非常圓滿。

  4. 2008年6月3日 · 以上個人見解請多指教.此外從法鼓山聖嚴法師臨終 前[寂滅為樂]這句話中也有這首詩的精神意含.以下作一些個人的解釋或許可對這首詩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也不一定.

  5. 2013年6月22日 · 四年前新居落成之時,在因緣具足的機緣之下,一併安奉了準提佛母。. 期間,免不了親朋好友祝賀,來訪者當然亦需參觀指教一番囉!. 記得小姨子偕同夫婿,到達佛堂時:. 小姨子雙手合十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好莊嚴喔!. 我連忙說不是不是 ...

  6. 2020年12月7日 · 此四法即 ① 摧伏我慢; ② 斷除嫉妒; ③ 斷除慳吝; ④ 見其他眾生富貴安樂,心生歡喜。 若能如是串習,就能不失壞菩提心。 心得交流──林師兄消文. 昨晚消文時,對於「見他富樂心生歡喜」,到底是應取應捨有點猶豫。 問題癥節在於「心生歡喜」所為何來? 上午重新回到《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九〈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二〉,細細閱讀整卷經文,尋獲答案,經曰: 「舍利弗。 菩薩見他得利生歡喜心。 有四種利益。 何等為四。 一者常生是心我攝眾生應與利樂彼既自得故生歡喜。 二者所有財物王難水火劫賊怨親無能侵奪。 三者隨所生處財寶諸子皆悉具足王不嫉忌何況餘人。 四者蓄用資財俱無窮盡。 是名為四。 舍利弗。 是菩薩成就四法。

  7. 2021年3月1日 · 趣入修習靜慮的方法:應當思惟修習靜慮的勝利和不修靜慮的過患,這在講奢摩他時會詳細宣說。 宗大師歸納說:修持靜慮能於心自在,猶如國王能隨欲而轉。 不修靜慮,內心散亂,則世間禪定尚且不能成就,何況無上菩提。 未三、靜慮差別. 第三,靜慮差別。 靜慮的差別,包括自性、品類、作用等方面的差別。 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謂世、出世。 如上所引《菩薩地》的說法,從自性上分為世間靜慮和出世間靜慮兩種,即凡夫位的靜慮和聖者位的靜慮。 就品有三。 從品類上分有三種:奢摩他品靜慮、毗缽捨那品靜慮、雙運道俱通二品靜慮,就是奢摩他類的靜慮,毗缽捨那類的靜慮,既通於奢摩他又通於毗缽捨那止觀雙運的靜慮。 就作業分,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