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志在四方》(英文: The Dream Makers ),新加坡 新傳媒私人有限公司時裝電視劇,由鄭惠玉、陳莉萍、瑞恩、欧萱,主演,由戚玉武、陳漢瑋等領銜主演。監製為王尤紅。此劇為新傳媒在中國國際影視展2013所推介的電視劇之一,亦是新傳媒50周年台慶

    • 概览
    • 成语出处
    • 成语故事
    • 成语寓意
    • 成语运用
    • 成语辨析

    [zhì zài sì fāng]

    汉语成语

    展开8个同名词条

    志在四方(拼音:zhì zài sìfā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最早出处

    (晋公子重耳)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由文中的“四方之志”演化而来。 •衍生典故

    人生则有四方之志,岂鹿豕也哉,而常聚乎?(秦·孔鲋《孔丛子·卷中·儒服》)

    春秋时期,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别逃亡到狄国和梁国。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担心重耳会回来争夺王位,便派人去追杀重耳。于是,重耳又历尽艰险,从狄国逃到了齐国。重耳逃到齐国以后,齐桓公非常喜欢他,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送给他二十辆四匹马拉的车,并在各方面都很照顾他。七年之后,重耳的岁数已经很大,只想在齐国安度余生,根本不想返回晋国了。他的随从子犯、赵衰等人对于重耳如此胸无大志很是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齐桓公离开人世,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晋国大臣子犯、赵衰、狐偃等觉得齐孝公不是一个贤能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于是便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不料,正巧齐姜的一个侍女在树上采桑叶,把他们说的话全听去了,这个侍女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姜。齐姜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害怕这侍女泄露了秘密,便把她杀了,然后对重耳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志在四方,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现在这位侍女听到了你们的密谈,所以我已把她杀掉灭口了。”重耳听了很惊讶,说:“可是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的岁数已经很大,难道还要硬逼我干事业吗?若是如此,老天也太不公平了!”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劝他了,而是把子犯等人叫来,一起商议如何让重耳离去。他们想了半天,最后商量了一个计策:将重耳灌醉,把他送出齐国。后来,重耳在62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并逐渐成为中原霸主,史称晋文公。他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由该则成语故事可以看出,晋公子重耳之所以能够在出亡十九年以后,得以归国重掌政权,与其夫人齐姜的提醒、督促具有直接关系。齐姜识大体、明大义、有抱负、有远见、有魄力的可贵品德也颇为后人称道。历史也为她留下了“齐姜助夫成霸业”的美名,这也是名实相符的。该成语故事也留下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古训。数千年来,这句古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发愤立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时至今日,它已经不单单是中华民族的古训,更是有志青年的一种美德。

    古人云:“志者,气之帅也。”“有志者事竟成。”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也说:“当一个人真的渴望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帮他实现梦想。”可见,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志向对于人的重要性。对于当代青年学子而言,现在正处于理想与信念形成的关键时刻。树立远大志向,是迈向人生成长和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后成功的根本原因。而没有理想,我们便失去了成才的目标,就好像航行于大海的船只失去了罗盘一般,随波逐流,前途迷茫。古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青年学子不仅要立志,更要立大志。充分认识到理想和目标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以及远大的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

    •成文用法

    志在四方”意思是立志于天下四方,不局限于一地。指有远大志向。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清·王韬《淞滨琐话·刘淑芳》:“男儿当志在四方,自奋于功名。”

    清·吴趼人《痛史》:“我此时是一无牵挂,四海为家,可以说得行无定踪的了。”

    冰心《离家的一年》:“他自己却坚执要去,说男儿志在四方,岂可坐失机会。”

    志在四方—雄心壮志

    两者都有志向远大之义。区别在于:“志在四方”强调的是在家乡以外的地方谋发展,“雄心壮志”强调的是极为高远的志向。

  2. 志在四方. 立志遠行各地以建功立業,不以株守一地為滿足。. 《東周列國志》第二五回:「妾聞『男子志在四方』。. 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成語: 志在四方 [修訂本參考資料],注音: ㄓˋ ㄗㄞˋ ㄙˋ ㄈㄤ,釋義: 立志遠行各地以建功立業,不以 ...

  3. 志在四方成語解釋::志向;四方:各處天下。 形容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4. 志在四方,即指有远大的志向。 出处:“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变而来。 “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鲋编撰的《孔丛子》(记述孔子及其后代言行的一部书)。

  5. 志在四方(拼音:zhì zài sìfā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志在四方”指有遠大志向,不侷限於一地(四方: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泛指天下)。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含褒義。

  6. 拼音 zhì zài sì fāng. 釋義 :志向;四方:各處天下。. 形容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成語出處 元 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 簡體字 志在四方.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褒義. 成語用法 主謂式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