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傳統心肺復甦法分為人工呼吸及心外壓,目的正是摹倣呼吸過程: 心外壓:保持患者的血液循環,代替心臟泵血,回復由動脈到靜脈再回流心臟及身體不同器官的血流; 人工呼吸:血液回流心臟前,需在肺部將氧氣換入血液,人工呼吸是為患者的肺部供應空氣,維持血液的氧分。 鍾建禮解釋,心臟血管中有許多活瓣,作用是讓血液只能往一個方向流,避免血液回流。 「當胸壓有正壓(按下時)、負壓(放鬆時),血液才可以向前行,故心外壓亦包含兩個元素,一是直接按壓心臟,另是按壓整個胸部,兩者都如泵一般,令血液向前流。 許多人以為只能壓心臟,其實壓迫整個胸腔,使胸壓增加、回復正常,亦可令血液往前流,做到一定程度的心臟輸出量(cardiac output)。

  2. 2024年4月11日 · 案發當天上午一名教師發現伊桑畫了一幅有槍和有人中彈的暴力畫作並寫了這個念頭不能停止……救救我」,之後校方叫詹姆斯和珍尼弗到校建議他們在48小時內帶伊桑接受輔導但二人不願帶兒子回家

  3. 灌氣. 每壓心三十下,做兩次人工呼吸。 先按着傷者鼻翼,以防漏氣,然後自己先吸氣,再把空氣灌入傷者口部,維時約一秒,期間,觀察傷者胸口有否起伏,有起伏才為之灌氣成功。 灌氣兩次後再重新壓心三十次,循環進行直至傷者有復甦迹象,或救護人員到場。 相關文章. 一生中有哪些急救知識與技巧是必學的? 相信心肺復甦法是其中一種。 在危急關頭,學曉它隨時可救回身邊人的寶貴性命。 及早察覺,及時施救,往往是傷者的生存關鍵,然而進行急救前,施救者也需先考慮自身的安全。

  4. 2016年9月29日 · 【明報專訊】社區知名人士樂美森昨日與家人召開記者會,質疑溫哥華綜合醫院 (VGH)的醫生在其82歲母親入院治療期間疏忽治療,令其母親陷入危險。 並批評醫生態度消極,不但不接受家屬的治療建議,還鼓勵親人放棄治療。 樂美森質疑年長患者受到歧視,並呼籲有相同經歷的患者及家屬一起站出來。 樂美森表示,其82歲的母親樂趙可士今年五月因有中風症狀入住溫哥華綜合醫院,他質疑該院因疏忽治療導致患者出現糖尿病酮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醫院還曾連續一段時間沒給病人輸營養液,好在母親身體足夠強壯得以生存下來,但醫院未就此事作出解釋。 樂美森說,醫院一直告訴家人其母親可能無法康復,並反覆施加壓力希望家屬接受「拒絕心肺復蘇術」。

  5. 2024年5月21日 · 治療輕度凍傷的手指或腳趾應將患處浸於溫水內直至患處回復知覺及活動能力。 當患處神經線解凍時,通常會感到極度痛楚。 切忌磨擦﹑搖動或拍打患處,因結冰的細胞會很容易受外力破壞甚至脫落。 對於嚴重的低溫症或凍傷患者,應盡快送往醫院治理,醫院會採用更有效的方法幫助病人回復體溫。 穿著足夠而有效的保暖衣物是冬天預防低溫症及凍傷的最佳方法。 讀者應避免在冬天穿著棉質衣物,因為棉衣會吸收身體排出的汗水而變濕,讓體溫快速流失。 人造纖維或羊毛製的衣物由於較乾爽及不易傳熱,所以是較有效的保暖衣物。 有些特製纖維會將汗水導向衣服以外,讓穿著者保持乾爽。 除了身體保暖外,由於約二至四成的體溫會從頭頂流失,所以戴帽及頸巾亦是防止低溫症的有效方法。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喝酒亦會增加患上低溫症及凍傷的風險。

  6. 2016年5月30日 · 星期一. 有酬徵稿. 昔日新聞. 明報 > 新聞 > 港聞. 趣味校園學習急救 你我做到. [2016.05.30] 發表 推文. 【明報專訊志豪救護隊於2015/16學年共有35名隊員均就讀五六年級來自校內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小約翰團」、交通安全隊童軍等制服團隊4名六年級隊員:李諾怡、林焯瑤、何焯恆、鄧朗言會示範基本的傷口包紮方法,並由香港聖約翰救傷會助理訓練經理潘啓枝 (Derek哥哥)講解。 Derek哥哥提醒,急救助人前,應先確保現場環境安全,以免自己或傷者進一步受傷,然後了解傷者如何受傷,以初步估算傷勢。 下列學生示範的均為出血的包紮,若傷口沒有異物,處理要點如下: ‧以乾淨、吸水的物料作敷料,常見的是紗布,按壓傷處約10分鐘止血。

  7. 2019年2月14日 · 【明報專訊】自小患「倒及牙」的年輕女患者,6年多前經香港大學接受矯正顎骨手術,其後證實腦中風,需兩度做腦部手術,事後右邊身體仍未復原。 患者昨入稟高等法院,向港大及其名譽臨牀教授張念光索償。 張念光昨回覆本報查詢時稱,沒有參與該次矯正手術及手術後的事宜,但曾參與患者動手術前的兩次教學會議。 校方及教授列答辯人. 根據入稟狀,原告為馬嘉敏 (洋名Gwenic);答辯人為香港大學及張念光。 入稟狀指出,患者於2012年9月25日在瑪麗醫院接受手術治療,惟因港大及時任港大牙醫學院口腔及頜面外科講座教授張念光提供的診斷、治療計劃及建議等出現疏忽,對患者造成傷害。 入稟狀未透露索償金額。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