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政党. 中国共产党. 王蒙在2009年 德国 法兰克福书展. 王蒙 (1934年10月15日 — ),男,祖籍 河北 南皮 ,生于 北京 ,中国当代 作家 ,曾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部长(1986至1989年),全国 政协 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中国作协 副主席 ...

    • 概览
    • 人物经历
    • 作品特色
    • 获奖荣誉
    • 人物评价
    • 人物活动
    • 人物事件

    中国当代作家、文化部原部长

    展开38个同名词条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平(今北京市)。中共党员,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名誉校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现在居住在北京,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荣衔。作品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

    2017年12月,王蒙《奇葩奇葩处处哀》获得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019年9月23日,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蒙“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少年时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王蒙生于北平(今北京)。父亲为河北省南皮县人,曾任教北京大学。母亲河北省沧州人,曾任教北京市某小学。王蒙的名字是其父的朋友何其芳根据法国小说《茶花女》中的主人公阿芒所建议的。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10月至1950年05月,在北京河北中学学习时入党,成为共青团北京市工委干事,中央团校二期学员,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青年时期

    1953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5年,王蒙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小豆儿》,描写一位少先队员发现其舅舅(?)是国民党特务而告发的故事。 1956年,发表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描写一位新到某共青团团委工作的青年对官僚的领导不满。由于当时几乎没有任何作品可以表达共产党的干部也有阴暗面,该小说迅速引起轰动,并使王蒙于此年被划为“右派”。

    打成右派

    1958至1962年王蒙在北京郊区劳动。1961年成为“摘帽右派”。 1962年曾到北京师范学校任教一年。 1963年至1978年王蒙在新疆伊犁伊宁市和伊宁县下属巴彦岱镇巴彦岱公社二大队生活工作,在学习维吾尔语之后任汉语翻译,后任二大队副大队长。

    80年代前

    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倾向 在王蒙20世纪80年代前的创作中,日常生活写作在数量上远远少于政治生活叙事,在影响上也小于政治化了的文本。如,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既是郑波和杨蔷云等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历程的史诗,也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中国的颂歌,政治意识十分强烈,政治倾向非常鲜明,他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着鲜明的政治主题:反官僚主义。小说的主人公林震是新社会培养起来的新人,他“爱生活,爱党,爱同志,爱美”,并为了他所爱的而斗争,自然地融合于他的血肉之中,而且带有他自己的年轻人的特质",他不容许党的机关有缺点表现了可贵的政治责任感。文学与政治的从属关系改写成对话关系,在没被打成右派之前,由于深受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影响和自身作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一般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知识分子,在打成右派之后,吸取教训,将工农兵设为主角,从而文学这一政治化的倾向使得他迅速脱离泥塘。在文革爆发以后由于其突出的政治敏感性,不革命不出版,太革命也不出版的方针,没有受到迫害,在新疆维吾尔族做支队副队长和群众打成一片,文学作品那时候几乎停滞。

    80年代后

    理想主义精神的体现 王蒙的作品一直贯穿着理想主义的主题,理想主义精神特色在王蒙的作品里体现得最为鲜明突出,他在创作中对理想的反思和执着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曾经是“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王蒙,在屡经劫难之后,依然没有抛弃早年的理想主义精神,平反复出的遭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对历史理想主义的认同,王蒙相信,不管实现理想的道路有多么曲折,但前途总是光明的。也正因为这样,王蒙在对他心中的理想主义精神讴歌的同时,也冷峻的指出了实现理想的艰难性与反复性。正如王蒙在小说《蝴蝶》中的主人公张思远,他一直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却不得不在文革的夹缝中小心翼翼的处理着各种问题,从省委高官到被打倒的反革命,再下放到农村改造,看上去张思远似乎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远,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他那样的努力却依然触碰不到他的理想,但是最后,文革结束,他不仅平了反,还升了职,重新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尊敬,张思远远在天边的理想又再次回到指尖。小说中的张思远多少有些王蒙自己的影子,也影射了王蒙在实现理想主义精神的时候所经历的曲折与反复。 王蒙在讴歌理想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对一切不符合理想状态的现象进行批判与揭露,但也从中流露出隐约的谅解与同情。这种“中庸”的态度早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就有所表现,例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里林震与刘世吾的关系,文革以后长期的灾难性生活阅历又坚固了他的这种“中庸”的人生观,所以他的作品既不偏激也不放弃自身的责任,处处显出圆融贯通。 这样的思想倾向在《布礼》、《蝴蝶》和《海的梦》中都有体现。在《布礼》中,小说主人公钟亦成身上就明显表现出那种对理想对信仰的执着和对青春激情的赞美。在王蒙笔下经历了坎坷困苦的逆境赤子,怀有的不是对政治信念的幻灭、悲观,而是对政治信念的更加执着与坚定。同样,《蝴蝶》的主人公张思远在文革时的惨痛遭遇也并未让他对党和政治失去信仰,平反后他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追求,张思远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受者,王蒙在文中虽然批判了像张思远这样的为官者盲从,批判了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对社会的摧残,但是也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不可改变的谅解和对受害知识青年的同情。尖酸刻薄的后面有作者的温情,冷嘲热讽的后面有作者的谅解,痛心疾首后面仍然有作者满怀热忱的期待。在《海的梦》的最后,当缪可言在夜晚的海滩上看到一对年轻恋人的身影时,当他把个体的生命融入历史整体中去思考时,才又在理性主义的逻辑里找到答案和精神归宿,劫难过后,最终还是又回到王蒙构建的理想主义精神中来。 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冷静思考 王蒙在8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不仅有对理想主义精神的追求,还有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冷静思考,面对文革带来的劫难的反思,王蒙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的启蒙意义。恶梦醒来之后,王蒙自然而然地把历史——昨天和今天连接了起来,即便是在伊犁的流放生活(《在伊犁》),他也以自己特有的宽容与幽默方式寻找到了平衡点,以文学方式来“反思性”地叙述“文革”,其实在“文革”还未被宣布结束时就已开始。文革结束后,文学界掀起了一股“反思文学”的思潮,王蒙作为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反思者必然成为“反思文学”创作的主力军。 小说《海的梦》弥漫着浓郁的反思和感伤情调,王蒙在给小说主人公取名时,似乎颇费心思,在缪可言身上,包含了作者对生命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感叹,历史谬误对生命的摧折就个体来说毕竟无法挽回的。小说通过缪可言一段情绪活动的描述,浓缩了一代人的惨痛经历和沧桑体验,同时,又是对他们这代人的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的反思。通过《海的梦》,王蒙自然而然的把个人的坎坷遭遇和国家民族的历史灾难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作者在自身的遭遇中看到了历史的曲折进程和未来发展,在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前提下,个人生命价值在这一结合中显示了超越性的意义。这也正体现了王蒙这一代人反思历史的特有方式,不是从个人的立场,而是以民众的代言人乃至于民族良知的身份发言,个人的所有情感体验和精神矛盾最终都在汇入群体和历史的过程中才能得以解决,才会获得意义。 王蒙在对民族历史的反思中,也包含了对历史谬误的宽容大度,其实这种宽容是人类精神世界对社会和人自身的缺欠、过失、罪过的妥协、谅解,是对不合理现状的“合理性”承认。对王蒙来说是“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该哭的哭够了,该恨的恨过了,我懂得了存在就是合理的,懂得了要讲废厄泼赖、讲宽容”。也正因为这样,《布礼》中的钟亦成曾在平反后陈辞:“二十年的时光没有白费,二十年的学费没有白交,当我们再次向党的战士致以布尔什维克的敬礼时,我们已不是孩子了,我们深沉得多,老练得多了。我们懂得忧患、艰难,更懂得战胜忧患艰难的喜悦。”这也正是王蒙独特的反思方式,既批判揭露历史的谬误,也对谬误给予宽容大度的谅解。 “意识流“写作启蒙者的悲剧命运 王蒙80年代的小说创作还有一个特色,那便是“意识流”写作启蒙者的悲剧命运。文革结束后,一部分作家开始反思文革给社会和文学者带来的灾难,在这一时期,王蒙塑造了不少文革受害知识青年启蒙者形象,借助这些受害知识青年启蒙者在文革时期的悲剧命运,透析历史悲剧原因。如《蝴蝶》里的张思远、《春之声》里的岳之峰、《布礼》中的钟亦成、《海的梦》中的缪可言等等,其实在同代人中,写知识青年悲剧命运的作家很多,但用“意识流”写作的却屈指可数,王蒙所用的“意识流”与普通的意识流又有所区别,有学者称之为“革命的意识流”或是“理想主义的意识流”,这也是王蒙在新时期小说创新的探索。 在王蒙最富代表性的几部意识流小说中,作为“思考者”的“情绪主人公”本人都是满怀革命理想、有着严肃使命感的人。《布礼》中的钟亦成、《蝴蝶》中的张思远是解放前的老革命、共产党员、国家干部,《春之声》中的岳之峰、《海的梦》中的缪可言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这些“思绪主人公”都或多或少带着作者自己的影子。由于意识流“主观化”、“情绪化”的东西占主导,作品并不重视情节的编排,他更关心的,是对于心理、情绪、意识,印象的分析和联想式的叙述。这形成了一种流动不居的叙述方式:语词上的变化和多样组合,不断展开的句式,对于夸张、机智、幽默才能的充分展示,等等。当然,当叙述者有时过分迷醉于在叙述中体现的智力优越感时,也会走到缺乏控制的“滥情”。

    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 书记 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年,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

    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1984年,综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应和呼唤》(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散文《塔什干晨雨》《访苏心潮》(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

    王蒙小说创作中大量运用抒情笔法,使某些章节段落更近似诗歌和散文,抒发了那个特殊年代赋予青年人的热情。小说里的人物象当年生活里的中学生一样天真可爱,她们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情、爱好,心中燃烧着爱党、爱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青春热情。小说为解放初期的中学生活留下了一份真实生动的写照,反映了党的阳光雨露和社会主义文艺的乳汁怎样哺育了一代人的成长,在他们稚嫩的胸膛里播下了真理的种子。在青春文学领域,王蒙起到了开辟性的作用,具有标杆旗帜风向标性质。(搜狐网评)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王蒙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直到上世纪末的创作时期。(《烟台晚报》评)

    王蒙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比较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在齐头并进的多个方面及前沿地带。他作为前辈给我的突出感觉是学习,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其实不然。贾平凹在一个场合说过:我是一个农民。王蒙就说如果任何人都给自己一个定义的话,我想我自己是一个学生,这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让我对他充满敬意,因为这绝不是虚假的谦虚。这要比他说自己是一个学者来得真切。历经苦难后永不言败的激情、活力、情感、智慧、燃烧,这些词用在他身上并不过分,这些都是令人感佩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当代作家铁凝评)

    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的创作道路就是“风雨兼程”,他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这是作为作家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他的创作在内容上,既有一种触动感情的自由抒发,也有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思考。从对王蒙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切入点。(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作家张炜评)

    王蒙作品中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通过文字透露出来的文学内涵和语言感受。文学的内涵或许需要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人物苦难的理解,而他的小说在语言上则有一种震撼力,就好像集束炸弹轰炸带给人的感觉。(当代作家周大新评)

    讨论王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人,光看他的称谓就有着许多的不可思议,既是作家,又当过官,甚至还当过生产队的队长。(河南作家张宇评)

    2017年12月,参与并主讲第二十一次长安街读书会:中华文化 世界自信。

    2021年10月1日,应邀参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梦·祖国颂——2021国庆特别节目》。

    2016年12月20日,在“汉语盘点2016”仪式上,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炮轰”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词语。直言“有些词让我特别的反感,比如‘小鲜肉’,哪怕你直接谈对性的欲望都比谈‘小鲜肉’好听,可是我没有权利,也不能制止这些词。

  2. ,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平(今北京市)。中共黨員,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3. 王蒙(1308年—1385年 [1] ),字叔明,一作叔銘,號黃鶴山樵 [2],浙江 湖州人。 元 末 明 初畫家, 元四家 中最年輕者。 王蒙於 元朝 末年曾入仕,後來棄官隱居於今 浙江 餘杭 黃鶴山 達30年,自號黃鶴山樵。

  4. 2024年5月29日 · 王蒙 (1934年10月15日 — ),男,祖籍 河北 南皮 ,生於 北京 ,中國當代 作家 ,曾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部長(1986至1989年),全國 政協 常委,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 中國作協 副主席等職,「 人民藝術家 」 國家榮譽稱號 獲得者。 生平 [ 編輯] 少年 [ 編輯] 王蒙1934年生於 北京 。 父親 河北省 南皮縣 人,曾任教 北京大學 。 母親河北省 滄州 人,曾任教北京市某小學。 王蒙的名字是其父的朋友 何其芳 根據法國小說《 茶花女 》中的主人公阿芒所建議的 [1] 。 王蒙中學時接觸 共產主義 思想,曾就讀於 北京四中 。 於1948年在中學加入 中國共產黨 ,組織反對 國民黨 政府的學生運動。

  5. 其他人也問了

  6. 王蒙(?-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的外孙。元末明初画家。王蒙出身画坛世家,从小便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早年受赵孟頫影响,之后与黄公望、倪瓒等名家交往甚密,得到黄公望指点。

  7. 王蒙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位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作家。 王蒙一生经历坎坷。 他著作等身,作品《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等,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 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 此外,他还发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019年9月29日上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入场。 行进者第二排左一、左二为王蒙和夫人单三娅。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王蒙出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悄然从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也正是这个月的15日,王蒙出生在北京沙滩。 当时他的父亲在北京大学读书,母亲也在北京上学。 王蒙的老家,是河北南皮,因此,王蒙跟晚清名臣、洋务派的领袖人物张之洞同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