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现代主义建筑 (英語: Modern Architecture )或稱 現代建築 ,是指一种建築運動或 建筑风格 ,其基礎是以創新的建築技術,特別是 玻璃 、 鋼材 和 鋼筋混凝土 的使用,形式應遵循功能的思想(功能主義)上。. 以 極簡主義 、沒有装饰的建築物,曾經 ...

  2. 2024年5月20日 · 现代主义建筑 (英语: Modern Architecture )或称 现代建筑 ,是指一种建筑运动或 建筑风格 ,其基础是以创新的建筑技术,特别是 玻璃 、 钢材 和 钢筋混凝土 的使用,形式应遵循功能的思想(功能主义)上。. 以 极简主义 、没有装饰的建筑物,曾经 ...

  3. 現代主義 (英語: Modernism ),指的是在 1910年代 至 1930年代 的歐美世界的一種文化風格,以簡單明了、一望便知為特點。 典型的現代主義作品會目的明確,且不會產生歧義,還會搭配簡短的文字,直接寫明該作品的功能。 該風格上接 新藝術風格 ,下接 後現代主義 。 定義. 關於現代主義風格的定義,一種說法是將20世紀的藝術風格分為“現代時期”與“ 後現代 時期”,現代與後現代是兩個不同的風格;而另一種說法是將“現代、後現代”都歸類為“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是在現代主義下面的一個分支。 本文以前者的定義為主,其範圍是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有關“ 後現代主義 ”的部份請直接參見該條目。 特點.

  4. 大致上21世紀後建築界设计上有两条发展的主脉络,其中一条是 后现代主义建築 的探索,另外一条则是对 现代主义建築 的重新研究和发展,它们基本是并行发展的。. 第二條路的发展就被称为“新现代主义”,或者“新现代”设计。. 虽有不少设计師在 ...

    • 概念与原则
    • 现代建筑弱势起步时期
    • 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大跃进和大调整时期
    • 设计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 现代建筑教育

    概念

    中国现代建筑是指建筑在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所表现出的建筑活动。从时间上划分,中国现代建筑一般是指中国大陆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建筑作品或建筑活动,一般来说近代建筑由于与现代建筑的分界模糊,也可纳入现代建筑的行列。从与中国古代建筑对比的角度,区别于传统中国建筑的建筑作品或活动即为中国现代建筑。

    设计指导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于1950年代确定了“实用、经济、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建筑设计基本方针。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确立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新的建筑设计基本方针。

    进入20世纪,西方专业建筑师事务所大量来华开业,多聚集于天津和上海,在天津的多称“工程司”,在上海的多称“洋行”,著名的有永固工程司和公和洋行等。最早的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大约出现于1910年代。1920年代,陆续有归国留学生开始创办建筑师事务所。1921年上海东南建筑公司成立,其后于此任职的吕彦直离开并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随后华海公司建筑部、华东同济工程事务所、庄俊建筑师事务所、基泰工程司、华盖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等纷纷创立,中国现代建筑职业体系初具轮廓。

    1949年中共建政,中国大陆的建筑发展开始在清理战争废墟的同时展开了规模不大但充满生机的建设活动。由于建筑任务紧急且经济力量薄弱,加之中共的领导干部长期在农村进行革命活动,多数进城干部对于建设活动感到陌生,因而这一时期政治人物对建筑设计的干预较少。这一时期建筑师自发的采取了各自熟悉、最能适应当时形势的现代建筑原则,即重视基本功能、追求经济效果和创造简约的现代形式,也为这一时期留下了一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如北京百万庄居住区、天津中山门工人新村、同济大学的文远楼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苏联带着项目、资金和图纸来华实行援助,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层面也带来了斯大林提倡阶级斗争的所谓社会主义建筑思想和理论。中国自发延续的现代建筑,被当做苏联本土“结构主义”“形式主义”“世界主义”的中国版本而受到严厉批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原则,提供搞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在中国加以发扬。这些苏联理论,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之后,在全国掀起了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热潮。但是鉴于浪费现象严重,建设自己难以为继,这一热潮被斥为“复古主义”。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曾批评,建造者们正在拿封建时代的“宫殿”“庙宇”“牌坊”“佛塔”当蓝本,制作各种虚夸的装饰。此后,官方将其定义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在苏联掀起对本土“复古主义”的清算之...

    1958年的大跃进是一个非科学的经济建设狂潮,虽然在中国大陆的各个行业都没有留下太多正面的经验,但在建筑领域却有若干件重大事件。一是北京十大建筑在一年之内设计建成,体现了当时一代人的建设国家的意志。二是结构技术带动建筑艺术,“技术革命”符合了当时的世界潮流,形成了自发追求现代建筑的罕见现象,是中国建筑技术革新的第一次浪潮。三是掀起了中国建筑理论的高潮,开创了针对创作实践研究建筑理论的风气。尽管这种讨论具有官方倡导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建筑理论的作用。四是普遍出现探索地域性建筑的浪潮,由于经济处于低潮但思想趋于活跃,许多建筑师展开对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设计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对主流建筑理念掀起了疯狂的批判,也把中国建筑创作的领域的“政治建筑”现象推向了荒谬的极端地步。如果从正面观察,一是出现了所谓的“政治建筑”,给建筑强加了一些政治口号和符号,形成“革命”的隐喻和象征。二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领域如外交和广交会,所需的相关建筑得到了发展。三是不同的地域兴起了一批地域性建筑,这批建筑体现出相当明显的现代性。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塔和井冈山大桥等。

    随着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结束,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社会由频繁的政治运动向转向以中共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筑创作领域也完成了创作思潮的拨乱反正。 1979年3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和城市建设总局,标志着建筑设计和基础建设在组织上和领导体制上的恢复。1979年4月,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为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学报》平反,并且肯定了其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全国勘察设计工作会议,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工作,推翻了文革期间对中国建筑界的诬蔑不实之词,并提出了“繁荣建筑创作”的口号。“繁荣建筑创作”的倡导,成就了一批结合国情、深入生活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的作品。 这一时期适逢国际上正逢经典现代建筑运动的...

    1980年代,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而初步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建筑设计市场。市场经济对于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经在建筑创作中占主导作用的政治因素开始让位给经济因素。以经济为本位的建筑设计市场,对建筑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存在。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的房地产开发进入了高潮,规划和建筑设计开始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运作。

    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不是来自本土建筑营造的延续,而是直接移植自西方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并与中国文化对建筑的理解混合而形成。留学归国的学者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建筑系科,因而早期留学人员的教育背景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有极大的影响。诸如,作为学院派代表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由于培养的中国留学生较多,致使其在中国建筑教育和设计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影响尤为突出。范文照、赵深、杨廷宝、梁思成、陈植、童寯、卢树森、哈熊文、谭垣等早期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奠基人和骨干均出身于此。当他们归国后创立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和设计体系时,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变直接传承了学院派。1930年代后期和1940年代,现代主义已成西方建筑主流,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更多接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训练。现代主义建筑体系藉此进入中国,影响中国现代建筑的...

  5. 2024年3月10日 · 现代主义 (英语: Modernism ),指的是在 1910年代 至 1930年代 的欧美世界的一种文化风格,以简单明了、一望便知为特点。 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会目的明确,且不会产生歧义,还会搭配简短的文字,直接写明该作品的功能。 该风格上接 新艺术风格 ,下接 后现代主义 。 定义[编辑] 关于现代主义风格的定义,一种说法是将20世纪的艺术风格分为“现代时期”与“ 后现代 时期”,现代与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风格;而另一种说法是将“现代、后现代”都归类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下面的一个分支。 本文以前者的定义为主,其范围是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有关“ 后现代主义 ”的部分请直接参见该条目。 特点[编辑]

  6. 2022年12月9日 · 分类: 现代主义建筑 46 种语言 Alemannisch Aragonés العربية Asturianu Azərbaycanca Башҡортса Беларуская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Български Bosanski کورد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