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18日 · 本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一種箱形水母新物種在2020年首次接觸後經香港浸會大學領導的團隊的研究下以及透過基因排序發現新物種屬於三槳水母科並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 研究人員指,該水母生活在鹹淡水之間,水溫要求約26至27度,與其他水母不同,擁有獨特的假緣膜及觸手基部。 是次發現令三槳水母科的物種增至四個,相關論文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 + 3. 路過蝦塘意外發現新水母物種.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研究經理柯嘉敏表示,在2020年某日在飯後路過米埔自然保護區的鹹淡水基圍蝦塘時,發現有大量水母聚集。

  2. 2017年1月14日 · 1. 全球極度瀕危的白鶴相隔14年重現於本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上月初在保護區發現兩隻白鶴目前成鳥仍逗留原地而另一隻未成年的幼鳥則已失去蹤影成鳥白鶴於米埔自然保護展翅飛翔。 (WWF圖片兩隻白鶴於去年12月2日在米埔自然保護區被發現至今該白色的成鳥仍留在保護區而金褐色的幼鳥則在數天後失去蹤影。 (WWF提供) WWF指,香港首次發現白鶴是2002年,亦是唯一一次,同樣在米埔自然保護區出現。 根據國際鳥盟最新資料,全球現時只有3,500至4,000隻白鶴,但因中國在長江及一帶支流興建大量堤壩,尤其是三峽大壩及建議中的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威脅白鶴族群主要賴以過冬的濕地,預計該物種的數量將在未來十年間急劇下降。

  3. 2017年7月16日 · 社會新聞. 米埔擬建兩座新觀鳥塔 資深觀鳥家獨享其一. 撰文:梁德倫. 出版: 2017-07-16 12:19 更新:2017-07-16 12:19.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申請於米埔自然保護區內興建兩座全新的觀鳥塔工程最快於2018年8月展開2020年10月完工據工程項目簡介其中一座新的觀鳥塔會只開放予資深觀鳥家使用。 米埔自然保護區申請興建兩座觀鳥塔,最快明年展開工程。 (資料圖片)

  4. 2019年1月18日 · 1. 濕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態價值卻又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香港內后海灣及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濕地, 是成千上萬過境遷徙鳥的過冬地方和中轉站然而多年來的發展不斷破壞區內彌足珍貴的濕地生態系統已為內后海灣及米埔自然保護區帶來壓力現在這些無價的濕地又要面對新挑戰撰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經理 – 本地生物多樣性 劉兆強. 《城市規劃委員會規劃指引編號12》 (下稱《指引》) 劃定「濕地保育區」 (Wetland Conservation Area, 後簡稱WCA) 和「濕地緩衝區」 (Wetland Buffer Area, 後簡稱WBA),以保護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米埔自然保護區及周邊濕地的生態完整性。 該《指引》於1993年由當時香港政府制定,並曾於1999年修改。

  5. 2017年9月9日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將於11月在米埔自然保護區舉行步走大自然步行籌款活動今年以可持續生活實驗室為主題參加者可徒步欣賞米埔自然風光參與影相站天然蚊香工作坊天然顏料彩繪等攤位活動更可在鳥語花香的大自然中練習瑜伽

  6. 2016年9月21日 · 米埔自然保護區 是拉姆薩爾濕地的重要一部分同時保留香港最後一片基圍和最大的泥灘。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下稱WWF)是保護區的管理員。 今年,WWF獲得匯豐贊助,為米埔開展為期3年的「樂聚自然無障礙」計劃,從硬件和軟件上增設無障礙設施,希望令不同類型的傷健人士,包括肢體傷殘、視障、聽障及智障人士也能體驗大自然的奧妙。 踏入秋季,是候鳥到訪的季節,身體的殘障不會影響欣賞自然的機會。 (龔慧攝) WWF的導賞員與傷健團體的隨行手語翻譯是互補的角色,在維持正常溝通的基礎上補充生態知識。 (龔慧攝) 導賞員接受手語訓練 「讀風景」體驗自然風光. 針對傷健人士需要,導賞員接受一系列導賞訓練,學習「讀風景」,用口語向視障人士描繪周遭景色及雀鳥神態等特點。

  7. 2018年3月26日 · 港聞. 深度報道. 【黑琵保育.上】從300隻到4000隻 黑臉琵鷺的30年保育路. 撰文:趙曉彤. 出版: 2018-03-26 06:00 更新:2018-08-24 18:01. 「黑臉琵鷺這名字可以代表香港人,又黑面,又疲勞。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說。 黑臉琵鷺,一種每年都會來香港過冬的水鳥,在香港並不難見,卻是全球瀕危物種。 據香港觀鳥會於3月25日公布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數字,本年初共錄得3,941隻黑臉琵鷺,回到30年前,黑臉琵鷺在1989年只餘下288隻。 從300隻到近4,000隻,從近乎滅族到穩定增長,這條並不易走的黑臉琵鷺保育路,以香港為起點。 攝影:吳鍾坤. 你覺得你在跟牠一起飛,這種感覺非常特別。 余日東. 時間回到1970年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