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2月10日 · 「 Google Nest Mini 智慧音箱 」 2019 年 11 月底正式在台灣上市,我想說可以中文語音控制了,加上本來在家裡也常常使用藍牙喇叭播放音樂,所以第一時間買了一台。 使用了將近兩個禮拜,記錄了一些應用心得、經驗評價,就整理到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以結論來說,如果你問我,「 Google Nest Mini 智慧音箱 」是不是非常值得買一台? 會不會是一個解決關鍵需求,提供無可取代功能的家庭裝置呢? 如果單純就「功能」來看,我會說:「不是」。 其實「一台 Googe Nest Mini 」可以做到的功能,和「一台智慧手機,加上一台藍牙音響」,可以說是差不多的,並沒有多出什麼真正特殊的應用。 但換個角度,以「使用的舒適度」,為「家庭環境設計氛圍」來看。

  2. 2012年6月19日 · 一、在最準確時間接收最重要資訊. 既然時間已經不夠了,那麼當然要讓難得的時間發揮最大效益。 以我部落格的主題聚焦在數位新知領域需要常常接收報導國外最新消息那麼什麼時間點接收這些消息最好? 當然就是每天的早上(準確的說,是清晨一大早),因為深夜到凌晨是美國的上班時間,也是網路新消息最常出沒的時間,而每天早上就能一次把這些最新消息即刻掌握。 任何其他時間點去接收國外新消息都會有點浪費時間,每天早上就是最好的一次統整接收的時間點。 所以如果我只有一次閱讀的機會可以使用,那麼一定是用在早上。

  3. 2012年5月26日 · 「斷捨離」是最近很紅的一本話題書,講的是一種人生的整理方法。 老實說,我沒有仔細看過,但從大概翻閱與周邊討論來看,我覺得或許可以引發我們去思考一個很重要的作法: 真正的整理不是整理,而是直接的捨棄 。 如果你整理東西的概念維持在「保存」、「收納」的話,很可能因為過度收藏而根本沒有辦法讓整理發揮效率,很可能繼續被你的不願捨棄但其實無用的倉庫拖累,而且更有可能很快的又回復混亂。 但是,相對的如果你的整理是直接捨棄不需要的東西,那麼你就可以讓你的工作、生活環境只剩下需要的物品,你將可以減少干擾,而且也不容易很快的回復雜亂,能夠更有效率的用需要的工具去完成必要的工作。 做的愈少,懂得「不做」的智慧,是增加效率的關鍵: 在數位時代裡,每天你應該練習清空的 5 件事.

  4. 2019年12月13日 · 這一步和計畫有什麼不一樣? 我的份量調味有什麼改變? 我跳過哪個步驟沒做? 這些則是「記錄的筆記」。 我們往往會做一點計畫的筆記,但一旦開始做,卻很容易忘記去做「記錄」的筆記。 規劃的筆記固然重要,但「記錄的筆記」卻是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關鍵。 隨時記錄: 即使我們還不擅於規劃, 但是起碼「記錄的筆記」,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 我的方法很簡單,不一定要有什麼嚴肅的筆記規則或格式,但如果能夠記得快,但又保持清晰、有層次,可以讓任務的日誌更有參考價值。 通常我的記錄步驟如下: 開一則任務筆記,同個任務的記錄應該都在同一則筆記中。 一邊做,一邊記錄做了什麼步驟。

  5. 2017年3月7日 · 這篇文章,我想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提供五個整理思考角度和具體作法。 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是需要大量的文件整理、靈感整理、素材整理與經驗整理,所以下面的整理方法,也會和我的工作方式息息相關。 1. 一物沒有定位: 一個素材與想法,對我來說有可能用在 A 設計上,也有可能用到 B 文章中。 一份文件可以被 A 專案使用,也可能被 B 專案使用。 我的經驗是一個資料常常有很多用途,但是資料夾分類強迫資料只能出現在一個位置上,這就不太符合我的實際使用經驗。 而這也造成怎麼分類都不對,怎麼分類都不完美的窘境,如果硬要分類,就造成分類的焦慮,但實際上並非我們不善於分類,而是知識與訊息本來就難以完美分類,因為 他們是沒有單一定位的 ,同時具有多種用途的。

  6. 2016年12月3日 · 1. 提到對方的名字: 我喜歡在郵件標題提到對方的名字,你不一定要這樣做,因為寄信給對方當然就是要給他看啊! 但現在太多廣告信與群體信,我覺得這個「直接註明就只是給你看」的方法,可以增加對方開信率。 2. 寫上自己公司名稱: 雖然郵件列表中會有寄件者,但看到Esor這個人,不一定知道他是屬於電腦玩物這個公司,因此還是應該註明自己的公司,這可以表明自己來信的立場,並且讓對方感覺是正式的來信,這是建立信任感的第一步,同樣的我覺得也可以增加對方開信率。 3. 開門見山一句「動作句」說明來意:

  7. 2020年3月16日 · 最新影片教學: 快速上手 Notion 進階活用教學:學生如何整理上課筆記、規劃課表、學習研究、準備考試,範本下載! Watch on. 以下就直接開始進行圖解教學與方法示範。 在開始之前,我先來描述一下自己正職工作的狀態。 相信常常閱讀電腦玩物的朋友都知道,電腦玩物上的經營,只是我的副業與斜槓。 我另外有一個正職工作(出版社),目前我每一年的職場工作現況大概是: 相近類型、不同產品的大型工作專案(通常是一本書籍),每年大約 10 個。 每個專案時程從半年到一年不等。 從專案企劃、執行、結案、行銷、行政流程,都需要管理。 從大型專案會衍伸的小型產品專案(通常是線上線下課程、活動),每年大約 8 個。 每個小型專案時程大約一個月到三個月。 也是必須從企劃到結案,全部包辦。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