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8日 · Photo by ray sangga kusuma on Unsplash. 義工提供的服務非常多元化,從前線服務至後勤支援,從組織服務至專業領域支援等,給予香港社會及受助人士莫大的支持,並能填補現時社會服務和人員的不足。 除了以個人身份參與義務工作外,很多企業也有組織義工隊,回饋社會;而義工在參與義務工作的過程中,能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為個人能帶來滿足感,並可持續學習及進步。 義工們為社會作出不同程度的貢獻,為香港建構互助互愛、關懷和分享的社會。 筆者和一些社福界朋友傾談,自疫情以來,很多提供前線服務的社福機構,根據所訂的指引以保障義工及服務對象安全,而暫停義工服務,只由職員提供少部份必要的服務。

  2. 1. 不讓遺憾及無止境的期盼奪走當下. 在疫情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沒有這個疫情,我便可以…… 」,「等疫情好轉之後,我便可以…… 」。我們可能會把心神放在追悔未能達成的事情,或盼望着疫情快點好轉,讓我們可以實踐想做的、想達成的事情。 我們每日盼望着更美好的將來,卻不期然忘記了好好活在當下的重要。 如果我們讓自己放下已經過去的遺憾和對未來的擔憂,可能會發現當下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細心感受的美好事物。 當你望出窗外,天空、鳥兒、樹木等都可帶給你一點平靜,讓你放鬆。 如果能夠覺知當下自己還有健康的身體、安全的居所、足夠的食物,也會讓你感到幸福快樂。 也許你可以嘗試讓自己靜下心來,享受一杯好茶,閱讀一本好書,深刻地感受當下的美好。

  3. 這是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於2019年10月4日所舉辦題為處理青少年於危機時期心理困擾的社區支援” 的網上研討會錄影。 節目內容. 針對處於危機時期的青少年老師和青年工作者等社區持份者如何幫助他們面對心理困擾? 實際上會出現哪些機會和挑戰? 究竟青年人是否有特別的心理弱點青年心理健康支援服務又有甚麼切入點? 本網上研討會將會有三位講者: 第一位講者: Manchester: Outreach, screening, and follow up support for high volum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第二位講者: 如何關注近日社會事件對年青人的心理影響. 第三位講者: 心理實用錦囊. 目標觀眾群.

  4. 由英國巴斯大學等六間歐美與英國的大學,於今年9月發表題為「年輕人心聲」的調查發現,面對氣候變化,每十個16到25歲的年青人,就有四個表示對生育感猶豫。. 調查訪問十個國家 (英國、芬蘭、法國、美國、澳洲、葡萄牙、巴西、印度、菲律賓及尼日利亞 ...

  5. 原來先天性免疫系統有不同的保護細胞和產生干擾素, 去抑制病毒保護身體, 臨床實驗數據顯示, 干擾素水平高的患者很少發生重症, 干擾素水平低的患者通常會發生重症. 所以國際醫學專家建議增強先天性免疫系統的力量, 來迎接 BA.5挑戰, 總結不同文獻的建議, 有以下的方法: 數據顯示日光照射時間越長的區域, 新冠病毒感染率越低! 陽光照射皮膚會生產維他命D , 維他命D水平越高, 先天性免疫系統越強, 所以大家要多點外出吸收陽光. 晚上腦下垂體會產生黑激素令人進入睡眠狀態, 優質的睡眠會產生大量的生長荷爾蒙來增強先天性免疫系統和抗氧化的能力. 如果身體習慣了優質的生理時鐘, 抵抗能力越強.

  6. 2021年3月3日 · 面對疫情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深思除了做好防疫措施外機構能以新模式持續提供服務嗎?如何能保持院友的身心精神健康呢? 我們能夠增加科技設施嗎?增加科技設施能支援這方面的服務嗎?在可控制的風險情況下,我們能找出平衡防疫及服務需要 ...

  7. 我們特別邀請認知障礙症患者照顧者許思思女士及呼吸微笑身心正念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陳燕妮女士分享疫情中的挑戰希望照顧者學懂照顧自己並同樣獲得關注。 臨床心理學家陳燕妮給我們寳貴的建議:「照顧者能夠學懂照顧自己是第一步,了解自己的需要,學習欣賞自己,亦需要接受自己的能力也有限制。 當我們能夠好好照顧自己,我們便能夠冷靜分析那些是患者的需要,而那些其實是自己的需要。 在照顧的過程之中,我們亦慢慢能夠放鬆下來,觀察患者時可能更加客觀。 從思思的分享中,我們知道她最初因為不太清楚媽媽的狀況,面對很多的壓力。 後來通過與家人的溝通,訂立不同的照顧方案和共同目標,在過程中互相肯定大家的付出和努力,建立默契。 另外,她自己亦透過修習正念,慢慢學習如何讓自己休息放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