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5月3日 · 在港內地企業應對外部挑戰 (1):持續「走出去」拓展疫後商機. 香港貿易發展局、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合作調研. 2023年05月03日. 趙永礎. 不少內地企業視香港為投資海外市場的首選服務平台。 (shutterstock.com)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逐漸消散,但全球經濟仍受到過去數年的疫情發展影響,加上地緣政治局勢自去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轉趨緊張,致使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步伐放緩。 不過,中國企業仍積極「走出去」對外投資拓展海外業務,除了發掘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發展機會,也希望捕捉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於2022年生效以來的嶄新機遇。

  2. 2021年2月22日 · 香港初創企業預期要適應不同的營商環境. 看準龐大的市場規模和較低的營商成本等因素,近半數受訪者有興趣進一步拓展大灣區市場,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只有約三分之一初創企業已經在大灣區有業務運作。 提及拓展大灣區市場存在的困難43%受訪者有感內地的體制 (包括稅務法律制度等)與香港有異阻礙他們的擴展計劃。 港資企業須耗用額外資源來瞭解和配合內地的商業實務和作業流程,初創企業往往因資源有限而卻步。 其次,39%受訪者擔心市場環境充滿不確定性。 公司訪談中,部分本地初創企業對於政府政策抱有朝令夕改的印象,因此對於拓展大灣區市場表現不太積極。 除此之外,本港初創企業進駐大灣區必須面對文化差異的問題,不但體現在日常與當地客戶和員工的溝通,更影響企業的實際營商手段和操作方式。

  3. 2021年2月4日 · 2018‑19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聚焦四大範疇,包括金融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 香港政府在加強創科發展方面至今投放的資源超過1,000億港元,銳意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和法規、開放政府數據、改變採購制度和加強科普教育。 是次調查的受訪者有感香港政府開始重視創科,為本地初創企業提供各式各樣的支援,同時樂見社會的創業氣氛漸趨濃厚。 調查結果顯示,本地初創生態圈不乏年輕且高學歷的創業者。 部分受訪者更是於大學讀書時期已經參加創業比賽,甚至於畢業前就已經投入創業。

  4. 2021年11月15日 · 為瞭解目前大灣區初創企業生態系統的發展狀況香港貿易發展局及滙豐合作進行一項關於香港作為大灣區初創平台的研究目的是收集大灣區內初創企業對大灣區營商環境的意見以及瞭解大灣區初創生態系統的主要趨勢和特徵從而分析如何加強香港作為大灣區初創平台。 這次調研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兩種方式進行。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於2021年8月至9月以網上及電話問卷,成功訪問308家於2016年或以後成立、並在大灣區設立公司總部或辦公室的初創企業,以瞭解大灣區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和表現,以及業界對香港作為大灣區初創平台的看法。 同時,與10位不同持份者 – 包括大灣區初創企業的始創人、企業孵化器和初創支援平台管理層等進行深入訪談,以瞭解不同持份者對香港作為大灣區初創平台的看法,並作重點案例分析。

  5. 2019年6月4日 · 一、體制差異. 首先,灣區遭遇最困難問題在於「制度整合」。 相較於世界其他主要灣區經濟多為單一核心特徵,例如紐約灣區以紐約市為中心、東京灣區則以東京都為中心,但「粵港澳大灣區」卻是多個核心同時並存,在11個城市中涵蓋「一國兩制」和3個獨立關稅區, 因此在經濟、行政、金融財稅、法治,乃至居民生活方式,都存在著根本差異。 此外,區域內民眾看待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互聯互通及要素便捷流通,或將對現有的兩制造成更多破壞,導致香港逐步失去自主發展的空間與能力,甚或進一步衝擊香港的原有民主政治體制。 尤其若採取由中央統籌規劃強勢執行模式,可能更加深港澳民眾的疑慮與擔憂,從而衍生對於灣區建設的社會反彈聲浪與阻力。 二、區域競爭.

  6. 2023年12月6日 · 金融創新方面除了在民生領域便利香港居民利用內地金融服務外當地的金融服務業進一步向香港開放同時吸引更多金融及專業服務企業參與大灣區發展有利香港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通過前海提供服務更好協助港企發掘內地市場商機。 推進深港金融創新合作. 一直以來,金融合作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焦點之一,而深圳前海則是廣東省金融開放的先行者,與香港合作領域與日俱增。 2022年,前海合作區實際使用外資約58.6億美元,佔全深圳市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比重超過一半;其中,來自香港的資金就達到56.1億美元,按年增長3.4%。

  7. 2020年12月21日 · 為掌握科技在今後的餐飲服務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早前訪問了OpenRice常務董事黃鳳鳴藉此更深入瞭解該餐飲科技平台如何幫助數以萬計的本地食肆走過數碼化的旅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