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把對方視作人生的全部。不少人認為,在愛情中把另一半視作生活重心,他/她就是自己的一切,是相當浪漫且激情的行為。事實上,這並不值得仿效。當你把某人視作全部,反而會忽視掉其他值得關心的事物,甚至遺忘如何「愛自己」。
    • 過度頻繁聯絡。打電話報備行程、傾訴心情,在情侶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過,若一天要耗費數小時聯絡對方,甚至連午餐要吃什麼,都要先致電詢問另一半才能決定,就不是一件健康的事。
    • 放肆地宣洩情緒。即便對方是你目前最親近的人,碰到情緒低谷,也不可把一肚子不滿與怨氣全數傾倒出來。沒有人有義務接受你的負面情緒、當你發洩的垃圾桶。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還是得學會自我調適、自行化解。
    • 拼命討好對方。情侶間相處愉悅自然是最好,不過,若把「讓對方開心」視作經營感情的目標,時時刻刻關注對方的心理狀態,反而會扭曲成互相迎合、討好的關係。而隨時上緊發條、無法徹底放鬆,並不是一段健康關係具備的要件。
  1. 2015年8月19日 · 當你和對方唇瓣交疊深情纏舌時你會用到146塊肌肉並與對方交換8000萬個細菌你一生中大約會花2萬分鐘2星期在接吻上頭但一般人並不是那麼瞭解親吻行為的文化意義。 《美國人類學家期刊American Anthropologist刊登的新研究發現全球只有不到半數文化是以浪漫方式接吻很多社會都認為接吻是浪漫甚至挑逗的行為但在其他社會有人覺得親吻噁心死了」,直問為什麼他們會想分享晚餐的味道? 內華達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的學者過去1年研究168種文化,發現其中77個社會有浪漫親吻行為,約為46%,但另外91種文化裡沒有。 研究共同執筆人賈西亞(Justin Garcia)告訴《華郵》:「這提醒我們,我們看來再正常不過的行為,在別的地方可能完全不會發生,還被當成怪胎。

  2. 2012年12月21日 · 王梅. 康健雜誌. 發布時間:2012-12-21. 瀏覽數:378512. 本文出自《康健》雜誌第147期. 據說,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有一次和妻子一同參觀某家禽飼養場,場主很驕傲地指著自己飼養的公雞,大聲告訴總統夫婦:「牠一天可以交配數十次。 」柯立芝夫人說:「你可不可以把這番話對總統再說一遍? 」柯立芝立刻接腔反問:「牠每次交配的對象都是同一隻母雞嗎? 」雞場主人尷尬地回答:「喔,當然不是同一隻。 在結婚的那一刻,幾乎每對「牽手」都憧憬與伴侶白頭偕老。 但「現代婚姻的『保固期限』平均大約只有10年,」英國作家帕森斯(Tony Parsons)在暢銷小說《六人行不行(The Family Way)》語出驚人,「但那是指做錯的時候,如果做對了,時間可以維持更久,」他補充說。

    • 傾聽自己,要不要繼續這段關係?
    • 完整勾勒,想達到的結果是什麼?
    • 重要關鍵,對方是否也有修好的意願?
    • 做好被對方數落的心理準備
    • 設定時間停損點
    • 達成協議的必要
    • 認清關係的新面貌
    • 建立破局的忍受度
    • 無法逃脫的困境,都是自己修行的道場

    選擇重新相處,一定都有個「不得不」修好的理由,所以,必須先想清楚這個理由是否充分到需要花時間和心力去努力。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建議,思考的時候,最好是由「心」給答案,而不是單由「大腦」理智判斷,通常在傾聽內在最原始的聲音後,將關係區分出「要」或「不要」,問題就解決掉一半。

    勇氣心理學大師阿德勒(Alfred Adler)指出,關係重建之前,每個人一定都會經過不斷訴說的過程,先是描述「可憐的我」,再來是指責「可惡的你」,最後才會歸結到「我和你接下來要的是什麼?」是回到過去的關係呢?繼續各說各話?或重新協議相處模式? 當這些答案都釐清了,才能往前推進,落實出雙方必須在想法和行為上做出什麼改變,達到預期的效果。

    關係的重建,構築在「雙方都有意願」的基礎上。關係無法修好的癥結,常是雙方不同調,一方準備好了,另一方卻還沒準備好或根本沒意願。 尤其當同事間的衝突已鬧到眾所皆知時,主管應該積極介入,協助化解僵局。若主管剛好是衝突的當事人,或本身不具備協助的能力,可委由人資部門或顧問公司來擔任第三方角色,衝突的雙方也容易覺得牽線者較客觀,自己較可能被公平傾聽。

    在啟動重新相處的動作前,要有會被對方懲罰、數落、囉嗦的心理準備,因為雙方心理建設的程度一定有落差,認知到這點,才不會因為回饋不佳,馬上就打退堂鼓。 企管教練張譯文分析,人際相處都有個「情感帳戶」,若一方將帳戶透支得太嚴重,長期累積的怨懟,會讓彼此很難只針對衝突事件進行討論,必須經過一連串的傾聽、同理心、示好、認錯等過程,才能開始討論事件衝突點。 有勇氣聽對方表達想法和感受,也有勇氣表達自己,才能不在口頭上一再重提往事,消磨和解的氣氛。而且,把對話機會當作最後一次,就會認真把想說的話說完,而既然已經說出來,不管結果如何,也就比較不會有遺憾。

    關係修復需要時間,但時間到底需要多久?自己可忍受的極限到哪裡?如果尷尬期拉太長,能否承受得了不確定的焦慮感?這些都是修復期必須考量的重點。雙方最好都默默在心中設定好時間停損點,當作啟動下一步動作的參考。 許皓宜指出,依照臨床經驗來看,當自己反問:「停損點是多久?」這個問題後,通常回答的時間都會比原先預期的短很多,因為時間就是成本,時間就是壓力,真實的焦慮感往往比想像中沉重。此時或許會進一步覺悟:一段耗時過久的修復過程,不一定符合期待,離開這段關係可能是更理想的選項。 然而,職場還是有現實的一面,背負經濟壓力的人不能動不動就離職,焦慮感的耐受度必須比較強。如果想重新相處的對象剛好是主管,而他又已習慣權威式管理、情感勒索式的溝通,恐怕就必須認清現實,接下來盡量站在主管的立場想問題,做好向上管理,...

    吵架有吵架的藝術,吵架者可以試著摸索自己的吵架風格,是有話直說?習慣在衝突當下把事情都講清楚?或是暗自生悶氣?脾氣一上來就無法好好討論,必須先暫時離開現場?心靈作家莊慧秋指出,了解自己的吵架風格後,才能修正,並向對方說明,避免好不容易和好後,摩擦又一再發生,徒增誤解。 另外,和解過程中,也有必要把「地雷話題」釐清。例如,同事和朋友間最常出現的地雷是宗教、政治等議題,如果這些與正事無關,就要約法三章,之後盡量少討論這些話題,免得重啟火藥庫。

    很多人都是在經歷衝突後才發現,原來對方真實的樣貌並非如原先所理解,這就是所謂「理想的幻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衝突的引爆點可能根植於自己不合宜的看法或印象。例如,把同事當好朋友,一遇到競爭,就覺得遭到背叛,卻忽略競爭本來就是職場的本質。釐清認知謬誤後,就會知道往後相處態度必須是「同事對同事」,而非原先主觀認知的「朋友對朋友」。 不過,也別給自己太大壓力,「理想幻滅」後必然產生失落感,哀悼逝去的關係是必經過程,容許自己有一些適可而止的小哀傷,有益健康。

    衝突之後要重新相處,必須建築在信任和了解兩個前提上,少了這兩點,和解就較難成功。 另外,每個人的情感模式和人際模式很難說變就變,即使經過釋放誠意和努力溝通,仍然不見得能立竿見影,這時就需要對自己坦承:「有些關係就是暫時和解不了」,才能提高對破局的忍受度。

    在職場上,重新相處還是要回到「解決問題」、「清楚分工」上,只要有明確目標,就容易達成協議。而親子關係與親密關係交雜著複雜的情感,反而比較難以就事論事。 莊慧秋說,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無法逃脫的困境,都是自己修行的道場。職場上無法離職,可能是因為有經濟的恐懼或有信念的執著,必須想辦法化解。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無法逃脫,就必須承認力有未逮,彼此必須長期持續努力。 無法逃脫時,就面對吧!因為這也不一定是件壞事。在糾葛的關係裡,每個人才會想辦法反省自己,放下慣用視野和模式,學會傾聽和同理。只有嘗試過各種技巧,口袋裡的「法寶」才會愈來愈多,日後面對各種關係時,才會更成熟。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跟同事、好朋友聚會完,為什麼會累到不行?你聽過「社交宿醉」嗎? 在辦公室沒歸屬感...

    • 留下強烈的第一印象。研究顯示,大多數人是在見到你的前幾秒內,決定自己喜不喜歡你,接下來的對話都是在合理化他們最初的反應。聽來嚇人,但知道此事之後,也可以好好利用這個機會。
    • 率先跨越表面。與新認識的人對話,內容通常會十分表面。我們想留下好形象,也會談一些安全的話題。但如果你真的想拉近和對方的距離,就得試著揭露真實的自己;不用談太私密的事,但你得讓對方知道你的熱情在何處。
    • 問好問題廣告如果對方似乎有些不願敞開心房,你可以透過實在的問題鼓勵他們這麼做,例如「為什麼你會選擇這份工作?」等。找出有助你理解對方、又不會太過私密的問題。
    • 向對方學習。向你想拉近距離的人學習,不但可以加深關係,也能讓對方覺得自己很重要。此外,那代表你願意曝露自己的弱點,而且不會自大到不願承認自己還有許多東西得學。
  3. 2021年12月9日 · 以如何(how to be起頭搜尋字串也很有趣第一名當然還是跟民生最相關的如何符合領紓困支票資格而那之後人們在因疫情與人疏離後開始google如何更吸引人」、「一個人時如何快樂」、「如何快樂自處」、「如何當個好男友」、「如何當個接吻

  4. 2013年9月10日 · 從7種小動作看透人心. 初次見面的陌生人,要在短時間內摸清對方底細,迅速掌握對方性格上的優缺點,依靠的就是「閱人術」。 前美國聯邦調查局探員喬.納瓦羅將運用他25年的偵察經驗,告訴你如何藉由敏銳的觀察力,從隱微的細節中看穿對方心思。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zubrow/5586292976/ 文. 吳凱琳. Cheers雜誌. 發布時間:2013-09-10. 瀏覽數:229025. 本文出自Cheers雜誌《快樂上萬點》, 更多內容>> 和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要如何在一開始談話的幾分鐘內,了解這個人? 如何和對方拉近距離? 如何找到對方喜愛的話題? 如何讓對方願意開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