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1日 · 中醫師解答風疹迷思. 身體失衡 需多方面調理. 中醫治療着重於對症下藥,診察必須詳盡,才能有效根治皮膚問題。 皮膚問題是個徵兆代表身體處於一個失衡的狀態所以必須從生活飲食習慣和作息方面調整。 除此之外,中醫也會處方適當的藥物把身體失衡的部分調整,以免反覆發作。 中醫治療皮膚病是要幫助體內提升氣化作用、強化肺脾腎的水液代謝功能,增加肝臟解毒代謝功能。 因此,弱的免疫系統會增強,紊亂的免疫系統會趨向穩定,皮膚病就會因為改善體質而變好,而不只是消炎或抗過敏、止癢的症狀緩解而已。 (節錄) 【原文: 中醫淺談皮膚病 】 撰文 : 張琛 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知多啲.

  2. 2018年12月8日 · 醫學上被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小中風」只會維持數分鐘至20分鐘左右,因為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突然暫時受到阻礙,患者會突然感到一邊手腳乏力,或言語困難、頭昏腦脹,但稍作休息便會在24小時內消失。 由於「小中風」自癒時間快,患者通常忽視而不去醫院求診,殊不知這時大腦供應血液已經出現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小中風」變成「大中風」呢? 3個防中風保健穴位. 張琛推薦3個防中風保健穴位:內關、合谷及足三里。 1.內關: 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上內兩吋,適當按壓有助於平衡血壓、穩定心臟。 此穴位為降低中風發生概率的主要按摩穴位,但孕婦不宜按壓此處。 2.合谷穴: 位於手背虎口處,具有強化腦部的功效。 3.足三里: 按壓位於腿部外膝蓋眼下3吋的足三里,則有助於緩解氣虛及心律不齊等症狀。

  3. 2021年1月2日 · 網上或坊間流傳很多不知真假的資訊,最近便收到朋友傳來的信息,指中風時應要求救護車,或直接召喚聖約翰救傷隊的急救服務,以便送到指定醫院急症室接受所需的溶血針治療。 【4大警號判斷中風先兆 嚴重可致永久傷殘︰ 按此 】 這個信息有很多錯誤的地方,首先治療要視乎中風的類型而定,其中治療缺血性中風主要有兩個方法,分別是俗稱溶血針的靜脈溶栓藥物注射,以及導管取栓術(通血管手術)。 溶血針一般在病症出現後4.5小時內使用,可有效改善中風病人的功能康復和減低死亡率。 假如牽涉較大的血管閉塞,便要考慮通血管手術。 公立急症醫院均已設全日溶血針治療. 現時醫管局轄下所有急症醫院已經推行24小時溶血針治療,並非只有個別醫院提供相關服務。

  4. 2022年2月12日 · 傳染性皮膚病. 疣可引起表皮的不正常角質增生,形成細小粗糙的突起,大小約1至2毫米,卻不會疼痛。 重點在於疣具有傳染性,有可能波及身體其他部位,其數量更會隨時間增加,甚至傳染給家人。 身體任何地方都有機會生疣,主要分為尋常疣、扁平疣等。 扁平疣多出現在臉、頸、胸腹等位置,呈啡、黑或肉色。 而尋常疣多長於手和腳,其表面則呈鱗狀,患處很多時會長出微細血管,呈現很多黑色小點。 若發現感染疣,應盡快求醫,不要抓傷生疣的位置,以免感染其他部位,同時要避免皮膚有其他傷口,減低蔓延的可能性。 陳醫生強調,疣最好不要自行處理,別以為剪去、拔掉便一了百了,皆因疣長在皮膚深層,不可能單從皮膚表面就解決,而產生傷口更有可能感染細菌。 分清疣或油脂粒.

  5. 2019年7月28日 · 兒童每日應攝取多少? 長時間低頭 或致頭暈. 不少人使用電腦、智能手機時,會不期然地長時間低頭或頸部固定一個姿勢。 註冊脊醫伍兆聰指,這些習慣容易造成頸椎損傷,導致頭暈。 他續稱,上頸椎部位滿佈控制人體平衡力的感覺神經,「頸椎病變性頭暈」是指頸椎病直接刺激、壓迫或牽拉頭部敏感組織,使患者感到頭痛及頭暈。 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然頭暈發作,但往往不以為意,他說:「以為耳水不平衡或腦部有事,向不同專科求醫檢查都找不出實際原因。 」這源於日常不良姿勢致頸椎神經功能失調,平衡力減低而引發長期頭暈。 【延伸閱讀】: 研究:卵巢癌風險或與陰道細菌有關. 常「拗柴」或與頭暈有關.

  6. 2022年7月14日 · 5種脫疣治療. 疣多數會於半年內自然消失。 可是,若果病徵持續,便可能需要脫疣。 脫疣治療眾多,患者宜先聽取皮膚科專科醫生的專業意見,再按個人狀況,決定治療方式。 不過,讀者要注意,由於疣是一種病毒性感染,即使透過清除,日後仍有機會復發。 點擊圖片放大. 私家醫院脫疣療程費用. 不少醫療機構均提供脫疣治療,部份聲稱低至數千港元,有些則以身體部位來定價。 私家醫院方面,現時只有2間於網站提供二氧化碳激光脫疣收費資訊,價格介乎2,500港元至超過15,000港元不等。 由於價錢或因數量和位置而變動,宜向有關機構查詢實際收費。 點擊圖片放大. 脫疣可以claim保險? 唔一定! 消委會早前發表報告,指有醫療中心職員聲稱可借醫療保險承擔脫疣療程費用。

  7. 2019年11月23日 · 身體有不適時自行Google有關症狀,可能發現與某些嚴重疾病的病症脗合,因而憂心忡忡、愈陷愈深,隨時患上網絡疑病症(cyberchondria)。 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學者研究首次發現,在網上提供認知行為治療(CBT),例如學會在審視自己症狀時拒絕「諗埋一邊」(見表),有助減輕有關症狀。 所謂疑病症(hypochondria)其實一直存在,並非新興現象,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Brian Fallon,患者會持續至少6個月臆想生病或誇大病症,患上某種疾病成為患者個人身份的關鍵部分,以致影響人格及人際關係。 互聯網愈趨發達,更延伸網上版的疑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