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舉個例子,將傷患從水裡撈出來後,你需要將那些好心但是不安全的人趕走。. 當你看到事故現場時,問題常常顯而易見:高處墜落?. 過冷過熱環境問題?. 過敏?. 等等。. 找到傷的機制,可以增加接下來判斷處理傷患的效率。. 在惡劣環境或群死群傷事件中 ...

  2. 住在劏房或籠屋會有更高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嗎?. 楊樂恩. 2019冠狀病毒病在香港已持續近11個月。. 數據顯示年齡較大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例如高血壓心肺疾病糖尿病或癌症等),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1] 。. 除了以上風險因素外,居住環境都是其中 ...

  3. 2020年10月30日 · 數據顯示年齡較大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例如高血壓心肺疾病糖尿病或癌症等),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1] 。 除了以上風險因素外,居住環境都是其中一個提高感染風險的因素。 例如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分間樓宇單位(例如劏房或籠屋)裡,患上2019冠狀病毒病的風險可能較高。 究竟有什麼因素會增加劏房住戶受感染的風險呢? 室內通風:分間樓宇單位一般缺乏窗戶,而且物件因空間有限,需要向高處堆放,有機會阻隔主要通風口而導致室內通風較差 [2] ,加上居民的生活及走動空間有限,病毒較易在住客間傳播 [3] 。 廚廁共用: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指出, 約30%的分間樓宇單位居民需要共用廚房,而約5%居民則需要共用厠所 [ 4] 。

  4. 針對精神健康方面有七人分別出現焦慮抑鬱和壓力等情緒症狀九人表示搬進劏房單位後出現精神壓力困擾其中二人更確診患有情緒病調查報告建議針對環境風險政府可考慮資助火警高危住戶老年人或低收入戶配置相關防災用品如煙霧及氣體洩漏偵察器防火氈乾粉滅火器等);並結合社區組織的力量進行大規模的衛生及消防教育工作同時推動消防大使等教育計劃強化住戶的災害應對能力。 至於精神健康方面,政府和社區團體可透過多元化的公眾宣傳和教育工作,開展「地區精神健康大使」計劃,向不適切居所居民推廣精神健康及相關服務資源,讓他們能及早察覺識別自身問題;同時建立社區支援網絡,促進居民的助人自助。

  5. 下載分享會簡報 (PDF) 2019冠狀病毒「識.防.備」防疫錦囊 小冊子|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2019冠狀病毒「識 防 備」防疫錦囊. 本小冊子於2020年2月10日出版,當時疫情剛開始爆發,隨著疫情發展,我們現於2020年11月18日修定部分內容,並推出更新 ...

  6. 2020年12月29日 · 根據AACAP,太多的屏幕時間可能導致睡眠問題、學校成績欠佳、學習時間縮短、與家人和朋友相處時間減少、沒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或體能鍛鍊,長遠更加會引致體重問題、情緒問題、自我形象和身體形象低落、害怕與潮流脫節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和減少學習其他放鬆和娛樂方式的時間。 多項研究亦發現,疫情的強制隔離或社交限制,會導致兒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抑鬱症和焦慮症。 視力方面. 螢幕時間過長對視力的一個明顯影響就是「數碼眼睛疲倦」 (Digital Eye Strain)。 研究發現,當我們凝望著螢幕時,眨眼次數會減少,而眨眼次數減少會令保護眼睛的淚水分泌減少和眼球表面的淚水蒸發得太快而造成眼乾。 除了引起不適,眼乾還會增加眼角膜受傷發炎甚至感染。

  7. 陳德勝 醫生. 最近醫學界傳出新冠狀病毒 (COVID-19) 變種,由原來的D614變為G614,令大家都很擔心,究竟詳情是怎樣呢?. 新冠狀病毒,需要用自身的 "刺突糖S蛋白" (好像一條鎖匙)開啟細胞的 ACE2 受体 (好像一個門鎖),才能進入細胞繁殖。. 這個S蛋白是由一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