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10日 · 犇,粵音讀「ban1」[讀音],與「奔」同音,意思為許多牛在奔走。 知多啲:牪、 犇叫二疊字或三疊字? 有人會將相同字組成的字(如牪、犇)叫二疊字或三疊字,究竟這類型的字有沒有正式名稱?

  2. 2021年5月25日 · 香港的夏天又熱又濕,天氣經常好「翳焗」。 翳(ngai3,粵音:縊) ,《廣韻》說到:「隱也,蔽也。 」指因遮蓋而使空氣不流通;焗是一種煮食方法,指將食物放於密閉空間,用熱力燜熟。 翳焗形容天氣有多熱,沒有風而且空氣不流通,好像凝滯在一個地方,人們困在一個猶如焗爐般的環境。 文:何芍盈. 更多妙趣中文: 「稀溜溜」定「稀零零」? 中文系講師教「水Dell Dell」、「杰撻撻」正字【附音檔】 熱門HOTPICK:link.mingpao.com/67005.htm. 相關字詞﹕ 廣東話 㷫烚烚 熱門HOTPICK 焫着 焫㷫 翳焗 天氣炎熱 夏天 熱辣辣 粵語妙趣多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3. 2020年6月25日 · 2020年6月25日星期四. 端午節|糉、粽、糭哪個字才正確? 中文系講師端午節「糉」字逐個解 (08:05) 圖1之1 - 端午節吃「糉」還是「粽」? 中文系講師話你知。 (明報製圖) 端午包糉吃糉 應節,坊間常見把 糉子 寫成 粽子 或 糭子 ,「糉」、「 粽 」或「糭」哪個字才正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洪若震博士翻查資料,解答「糉」字的疑問。 「糉」 洪若震認為,三個字中,「糉」才是正字。 他指出,網上很多資料稱「糉」收錄於東漢的《說文解字》,其實是錯的,此字出現於北宋時整理的《說文解字新附》:「糉,蘆葉裹米也。 从米㚇聲。 」「糉」早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已有記載,有種食物叫「角黍」,又叫「糉」。 「粽」字估計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最遲在唐宋之間。

  4. 2022年2月3日 · 虎,粵音讀「fu2」 [讀音]。 「虎」字本來像老虎的形態,張牙舞爪,虎紋、虎尾清楚可見,經過文字不斷演變,現在變成筆劃構成的字,失去形象,無法從字看到老虎形態。

  5. 2021年3月22日 · 「稀溜溜」多用於形容粥或湯很稀,溜的潮州話讀音為laau3 [音檔],本港口語受影響讀得較高音,讀音為laau1(粵音:撈) [音檔],一般會讀成「稀撈撈」。

  6. 2020年4月22日 ·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何靜瑩. 下一篇 上一篇. 何靜瑩:有觀察和解讀能力的香港人. 圖1之1. 【明報文章】總有人會在朋友、親戚、同事群組裏,轉發一些似是而非「事實」、「真相」,再加插轉帖者的「評論」。 有些人沒頭沒腦相信在WhatsApp流傳的留言,聲帶通常以「我親耳在廁所聽到幾個人這樣說……」、「我的妹妹的好朋友是醫院急症室護士……」開始,給牛頭角順嫂之流一種「鐵證如山」的震撼。 怎料,一大班社會賢達、老闆高管、專業精英亦深信不疑。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7. 2022年4月2日 · 【明報專訊】正在英國劍橋大學修讀經濟學的19歲香港學生葉晉瑋,以英文詩作《擦音》(Fricatives),力壓來自100個國家共7000多名詩人,奪得英國國家詩詞比賽(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冠軍,更成為該獎項歷年來最年輕得主。 葉在港土生土長,得獎作品亦以港人難以克服的「f」和「th」發音為切入點,他接受大會訪問稱,希望可探討香港的變化,以及隨之以來的憤怒、沮喪和離散者內疚情緒。 現身處外國的他又說,本港正經歷移民潮,但非每名港人都可移居外地,故其作品蘊含「倖存者內疚」(survivor guilt)元素。

  1. 相關搜尋

    何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