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1日 · 【明報專訊】地下天文台台長方志剛(台長)小時候自學氣象,長大後運用大學學到的電腦知識,分析數據及製成圖表,放上自己的網站。 現時在聯合國颱風委員會工作的他認為,倘若只識氣象,卻不懂數學及編寫電腦程式,就不能透過原始數據分析氣象了。

  2. 2021年11月20日 · 地震儀抵港百年 4分鐘短片看天文台地下情報室」【短片】. 圖3之1 - 本港首部地震儀1921年運抵天文台,天文台在總部地下6米興建 . . . . . . (《氣象冷知識》YouTube片段截圖). 天文台偶然發出香港錄得有感地震的報告,目前本港有多個地震站組成地震台網監測 ...

    • 3個互相關聯的問題需解答
    • 商經局管天文台 或帶來無形壓力
    • 天文台與環境局 使命及性質更脗合
    • 架構重組方向:「非多數機構」

    在這裏,起碼有3個互相關聯的問題需要去解答。首先,天文台每次懸掛風球的決定,是否有足夠客觀數據支持,及依照原先訂立的標準來行事?第二,市民是否認同天文台是依據客觀標準來作出決定,而不會在暗地裏受到其他不可告人的因素影響?第三,在制度和架構上,天文台是否有足夠的保障,免受外界特別是來自上級的壓力影響,而阻礙它作出專業和科學的決定? 除了第一個問題仍需要更多的資料和分析以作判斷之外,其餘兩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所以政府已不能夠坐以待斃,必須採取積極的行動,回應社會的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第一個問題上,最終的答案是天文台的決定,並沒有違背原先訂立的決定和準則,也不代表沒有問題存在。因為在氣候變化帶來的瞬息萬變及極端的天氣下,過往訂立的標準也可以變得不合時宜,需要重新檢討和修改,以確保市民生...

    最緊要的是,市民對天文台的憂慮和懷疑,並非完全沒有任何根據,這亦把焦點帶到去第三個問題之上,就是在架構上是否提供了足夠的制度保障,使天文台可以不偏不倚,用科學及專業來作出一切決定。 這正是問題的核心所在,也是矛盾和諷刺的地方。從觀察天文台在政府內的從屬架構會發現,它真的有為商業及經濟發展而服務的使命。原因很簡單,在政府的架構上,天文台是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管轄,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的頂頭上司便是財政司長。因此,從架構上來說,天文台為經濟發展服務,原來是名正言順及天經地義。在這體制下,除了之前提及有關「李氏力場」的不良公眾觀感之外,即使沒有任何實質由上而下的政治干預,也有機會帶來天文台為怕引發高層微言而產生的無形壓力或自我審查。

    公平點來說,這是一個由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多於一個刻意的安排。曾幾何時,在未工業化及未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年代,香港是一個以農業及捕魚業作為經濟支柱的地方,兩者的運作均與天氣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在舊環境下,把天文台納入負責經濟的決策局之下,是十分順理成章的安排。 不過,時移世易,香港的經濟早已轉型,農業及漁業佔香港生產總值及勞動人口的百分比,均已大幅下降。反而,在氣候危機的降臨,及它所帶來的極端天氣的威脅下,天文台的新使命也應由過往的協助經濟發展,轉移至監察氣候變化,保護環境及追求它的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以確保人和自然可以和平共存。換言之,在現有的政策局中,天文台與環境局在使命及性質上其實是更加脗合,在水乳交融之餘,更可帶來1加1大於2的協同效應(synergy)。相反...

    在香港的公共行政發展上,政府透過架構重組而帶來表現的突飛猛進的經典例子,當然非廉政公署的成立莫屬。雖然貪污一直是違法,但只有消除利益和角色上的衝突後,才能有效執法。值得強調的是,有關天文台的架構重組,並非想它承受更大的公眾壓力,而是向學術上稱之為「非多數機構」(non-majoritarian institution;註)的方向進發,情况和中央銀行類似,希望機構既能根據專業的知識為公眾利益服務,但又不會受社會壓力或選舉需要的直接影響,而變得民粹。否則,在重組後,天文台只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使香港出現濫發風球警告信號的現象。 架構重組在政府內並非任何新鮮的事物,反而是決策者慣常用來改善政府表現和效率的日常工具,在特區政府的歷史上也屢見不鮮,包括了成立一個全新的決策局的最大動作:在曾蔭權年代便成立...

  3. 2021年7月9日 · 「立竿無影」現象將於今日(9日)中午12時29分出現,天文台在facebook表示,香港每年在夏至前後都分別有一次「日當頭」現象,而今次是今年第二次出現。

  4. 2023年10月28日 · 月偏食預計於周日(10月29日)凌晨3時35分在本港夜空上演,月亮復圓時間約為凌晨4時54分,整個月食過程歷時約1小時19分。. 太空館建議,市民可在望向西邊視野開揚的地方觀賞月偏食,如海濱長廊或公園等。. 屆時 香港太空館YouTube頻道 亦將於凌晨2時 ...

  5. 2024年5月30日 · 天文台會視乎其強度變化及本地的風力情況,在明日日間評估是否需要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晚上9時,位於南海中北部的熱帶低氣壓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600公里,即在北緯17.2度,東經112.3度附近,預料向北移動,時速約14公里,靠近廣東西部沿岸至珠江口一帶。 ( 天文台 ) 【17:43】天文台於下午5時4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表示有一熱帶氣旋,在香港約800公里內,可能影響本港。 【15:35】天文台表示,位於南海中北部的廣闊低壓區在過去數小時繼續增強,並會在短期內發展成一熱帶低氣壓,天文台會在下午5時4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 預料該熱帶低氣壓將於明日(5月31日)逐漸靠近廣東西部沿岸至珠江口一帶,明日及周六(6月1日)該區會有狂風驟雨及雷暴,本港離岸及高地風勢會增強。

  6. 2024年5月3日 · 上午8時30分,天文台錄得24 C,相對濕度87%。 本港今早(3日)東部地區錄得數毫米雨量,今日天氣預測大致多雲,有幾陣驟雨。 日間最高氣溫約26°C,吹和緩至清勁偏東風,初時離岸間中吹強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