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面對大量病人,前線同事確實日以繼夜照料,醫生也但無法仔細跟進每位病人,影響醫療服務質素。 由於醫療政策及管理出現問題,導致人手不足,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香港醫生人手長期不足,海外醫生因重重關卡導致回港人數亦不多,令香港的私營醫療市場缺乏競爭,對本地醫療質素亦不是好事。
      www.ourhkfoundation.org.hk/zh-hant/insight/36/醫療及老齡化/引入海外港人醫生-助解醫生不足問題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5月27日 · 最近,有醫學界人士表示,政府將成立法定的「特別註冊委員會」,難保引入海外醫生的質素,未來業內有部分醫生毋須通過執業試,不論對病人和現時已在本港執業的醫生都不公平。

    • 醫生人手短缺

      引入海外港人醫生 助解醫生不足問題 Healthcare and Ageing ...

  3. 2021年6月10日 · 今年以來,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看似遭遇大量的反對與質疑,但細細解剖這些反對聲音就會發現,絕大多數反對聲浪都來自醫界內部,卻很少着墨於普通市民和患者的訴求,其中更有很多毫無根據的政治抹黑。 如圖2所示,來自醫界人士及團體反對的關注度佔整體超過六成,而其中近七成更上升到政治層面。 政府計劃放寬執業門檻的群體明確為「非本地培訓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但這並不妨礙醫界部分人拼湊素材、顛倒是非,藉機大肆炒作「反內地」情緒,包括貶低內地醫學培訓質素、聲稱內地醫學生不懂粵語和英文等。 另一方面,醫生團體趁機大打「悲情牌」,將解決香港醫療人手短缺的措施,歪曲為近兩年政治動亂之後官方對本地醫生團體的清算和打壓。 在上述兩條操作主線的相互作用下,香港社交媒體一時間充斥各種看似來自「專業界」的反對聲。

    • 增加不了的醫生供應
    • 「被消失」的病患需求
    • 是時候改變的傲慢偏見

    這組數字構成了醫生供求嚴重失衡的醫療現實:私立醫院價格高企,公立醫院人滿為患,病人的權益首當其衝——急症室輪候時間最長超過10小時,專科首次診症通常要等10至21個月,更甚者直接「等睇病等到死」,例如今年3月一名長期病患在廣華醫院急症室等候近十小時後死亡;醫生同樣疲於奔命——一般需要連續工作28至26個小時,而每周合共工作超過65個小時,難免令人擔心他們在超負荷工作之下或會直接影響病人的生命安全。 按理說,可循三招扭轉醫生供不應求的困局,一是大幅提升醫科學生學額,積極培訓本地乃至世界醫療人才;二是容許外地醫生來港免試執業,廣納各地專才;三是公立醫護人員待遇,適度紓緩工作壓力。可是,這簡單的三招,自回歸後擾攘至今,仍然沒有什麼太大進展。 在醫科學額方面,目前只有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設有醫學院,每...

    按理說,由於醫委會有權豁免海外醫生來港執業試,假如他們願意放寬相關門檻,就可大大紓緩本地醫生供應壓力;然而,放寬方案屢遭由醫學界選出的醫生委員否決。他們反對的理由很簡單,不外乎「憂慮外地醫生降低本地醫療質素」云云,但深層原因其實是保護主義和精英心態作祟,擔心行業利益被攤薄,導致既得利益受損害。幾經流感高峰「爆煲」,特首林鄭月娥終於今年5月正式就《醫生註冊條例》提出重大修訂,以開放在外學醫就醫的香港永久居民回港執業,至上月底再增加三項:一是放寬資格至持有認可醫學資格及專科資格的非香港永久居民;二是容許非本地培訓且未經實習的香港永久居民醫科畢業生,參加香港執業資格試;三是為目前以有限度註冊形式工作的醫生開路,增設特別註冊制度。 這個劍指本地醫療保護主義的《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毫...

    隨着粵港澳「健康灣區」的推進,未來本港或許會有更多醫務人員到大灣區執業。眾所周知,醫生是培訓時間最長的一種職業,培訓一位專科醫生需時十年八載。面對嚴峻的醫生人手短缺,適切引入外地培訓醫生不失為一個合適之舉,亦是國際上的慣常做法。但現在似乎出現了一個怪現象,談到海外醫生這個議題就總是原地兜圈,動輒被認為是削弱專業自主。當英、美、澳、星等紛紛放寬海外醫生引入門檻吸納醫療精英,為何唯獨香港故步自封? 有一種意見認為,放寬門檻或會導致大量內地醫生來港執業,從而拉低香港醫療水平。這當中隱瞞兩種假設,一是對內地醫療培訓制度的不信任,二是堅信自己高人一等。然而,正如世界各地引入外地醫生的政策一樣,基本原則就是「擇優而取」,而不是狹隘地以地域或國籍或民族或人種作為衡量標準。對於是次修例,港府亦正借鑒新加坡的...

  4. 引入海外醫生 紓緩人手不足.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劉澤星認為,香港醫生人手短缺,即使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亦要一段時間才有成效,引入海外醫生則可以紓緩人手不足。. 海外申請者必須已經入讀獲認可的專科培訓計劃,並獲得第一部分的認可資格。. 同時 ...

  5. 2021年5月18日 · 本港引入海外醫生議題一直備受爭議,有支持放寬者批評本地醫生有「保護主義」,質疑執業考試制度對海外醫生設立重重關卡;反對陣營則強調醫生執業資格試是確保醫生質素的客觀標準。. 爭論聲不休,食物及衞生局今日(18日)就引入海外醫生公布 ...

  6. 2021年9月3日 · 這次修例其中一個關注點,是政府允許引入非永久性居民的海外醫生來港執業,外界擔心屆時會否讓大量中國及各地醫生無需經過執業試,便可以在香港擁有執業資格,或會拉低香港醫療水平。 醫學會會長蔡堅在電台節目指出,由於中國醫生暫未有專科評估制度,港人毋須擔心水平不達標的內地醫生,會依循特別註冊途徑來港執業。...

  7. 2021年9月7日 · 政府提出引入海外醫生以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 本港公營醫護人手長期短缺,港府擬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容許非本港永久居民的專科醫生申請來港註冊,而合資格醫科畢業生亦可回港實習。 執照醫生醫學會榮譽秘書江家銘今早 (7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新安排或會影響本港醫療水平,同行間的互信亦會受挑戰。 他建議非本地培訓的醫科生,亦要考取本港執業資格考試,做法才最可靠及公平。 他又憂慮容許海外培訓醫科生回港實習,會減少本地醫科生的培訓機會,因院方每年提供的名額有限,例如要進行一定數目的手術及通過考試才被認可。 非本地培訓的醫科生參加專科培訓,需要預留容納名額。 負責監督的醫生亦未必可同時兼顧診症及培訓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