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工具. 掃墓 ,是指到先人墓前打掃環境、祭拜與敬禮, 閩南人 稱 掃墓 ( sàu-bōng )、 掛紙 ( kuì-tsuá )、 探墓厝 ( thàm-bōng-tshù ),如有攜帶 三牲 等供品,才稱作「 培墓 」( puē-bōng )。 客家人 則呼為 掛紙 ( koa-chṳ́ )、 福州民系 云為 硩紙 或 軋紙 ( dák-cāi ,dák為壓之意)、 廣東人 言為 拜山 ( baai3-saan1 )、 行青 ( hong4-cing1 )。 掃墓是維護、修整 祖先 墳墓 及其環境的 祭祖 活動,用意在慎終追遠、思念祖先,同時亦能聯絡族人,有子孫團聚的意味。

  2. 掃墓. 掃墓 ,是指到先人墓前打掃環境、祭拜與敬禮, 閩南人 稱 掃墓 ( sàu-bōng )、 掛紙 ( kuì-tsuá )、 探墓厝 ( thàm-bōng-tshù ),如有攜帶 三牲 等供品,才稱作「 培墓 」( puē-bōng )。. 客家人 則呼為 掛紙 ( koa-chṳ́ )、 福州民系 云為 硩 ...

  3. 野史. 參考資料. 四鯤鯓龍山寺內景. 全台開基四鯤鯓龍山寺 ,俗稱 全台開基四鯤鯓祖師公廟 ,位於臺南市南區次分區四鯤鯓,為全臺灣首座最早主奉 清水祖師 的廟宇。 祀神 [ 編輯] 清水祖師 、 顯應祖師 ( 鄉民 尊稱為「清水二祖師」)、 三平祖師 、 天上聖母 、 註生娘娘 、 福德正神 、 中壇元帥 、 虎爺 等神祇。 簡史 [ 編輯] 明鄭 永曆 十九年(西元1665年),隨 鄭延平王 來臺的 泉州府 安溪縣 軍民,自 安溪清水巖 迎來清水祖師神像、自 安溪 泰山巖 迎來 顯應祖師 神像; 漳州府 平和縣 移民自三平寺迎來「三平祖師」神像。 合於四鯤鯓立廟祭拜,皆是虔誠奉祀。

  4. 樹林濟安宮 全名 財團法人新北市樹林濟安宮 ,建立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於 潭底 山麓,奉祀 保生大帝 ,名曰濟安宮,俗稱 大道公 廟或稱潭底廟。 每年的3月15日 保生大帝 聖誕千秋舉行保生文化祭,當天舉行繞境遍及整個 樹林 全區。 興廟沿革 [ 編輯] 康熙61年 (1722年),賴姓泉州人攜保生大帝香火渡臺,入墾海山庄潭底,築茅屋奉祀祈求保安息災 [1] 。 乾隆16年 (1751年),泉州人張方大自臺南安平港輾轉抵達樹林,開拓墾務。 乾隆53年 (1788年),張方大重病而向保生大帝祈禱,未幾痊癒,因而首倡籌資建廟於潭底山麓。 嘉慶18年 (1813年)、道光16年 (1836年)及光緒19年 (1893年)數次重修,香火日盛。

  5. 白沙屯拱天宮 ,是位於 臺灣 苗栗縣 通霄鎮 白沙屯 的 媽祖廟 ,其 徒步進香 活動為 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 。 每年往北港進香總是吸引大批信徒跟隨,沒有固定路線和日期。 廟宇沿革. 白沙墩拱天宮設廟歷史可追溯至 乾隆 年間。 根據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資料,聖母祠(今拱天宮天上聖母)以業主身分,於1901年(明治34年)11月10日向日治時期的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時任局長 後藤新平 ),提出台中縣 苗栗廳 苗栗二堡 白沙墩庄 土地申告書,其土地產權理由書詳細記載,此係陳柏樹(查白沙墩九房陳朝合家族渡台第2代,現為祭祀公業法人苗栗縣陳盛林)於乾隆年間向後壠社番給墾,當時庄中公議,踏為聖母祠(今拱天宮天上聖母)之業,每年將其田園贖佃議交管理人收存,以作天上聖母香祀。

  6. 拜山可以指: 入山 朝聖 掃墓:廣東人俗稱掃墓為拜山。 御嶽:又稱拜山,古代琉球的一種宗教設施。 覺羅拜山:後金將領,滿洲 鑲黃旗人,清景祖五弟包朗阿的曾孫。 香港監獄術語,親友探監俗稱拜山。

  7. 香港繁體. 工具. 拜山 (清朝) 拜山 , 愛新覺羅 氏,通稱 覺羅拜山 (? —1627年), 滿洲鑲黃旗 人, 清景祖 五弟 包朗阿 的曾孫。 生平 [ 編輯] 天命六年(1621年),拜山隨 清太祖 努爾哈赤伐明,攻 瀋陽 ,遭遇明軍阻擊。 拜山迎戰,親斬 副將 一員,因此得到「禿尾狼」的綽號。 努爾哈赤平定 遼東 後,授拜山 游擊 之職。 天聰元年(1627年),拜山隨 清太宗 皇太極伐明,大軍攻錦州未下,遂移師攻寧遠。 錦州明軍趁機出城追擊,拜山與牛錄額真 巴希 殿後還擊,不敵戰死。 拜山死後,清太宗親臨其喪,酹酒哭之,賜人戶、牲畜,贈三等男。 家庭 [ 編輯] 曾祖 清景祖 五弟 包朗阿 。 妻葉赫納喇氏顧盧布貝勒之女。 子 顧納岱 ,襲爵,陣亡。 孫三等伯 莫洛渾 ,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