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9日 · 怎麼看待國內確診數下降? 專家:「無症狀者」是下一步疫情關鍵. 新冠快篩怎麼做? 快篩、篩檢採檢 5 大 QA 一次看(不斷更新:全台快篩站整理)

  2. 2021年4月23日 · COVID-19 /AZ疫苗再爆2例嚴重不良事件! 出現粘膜出血、神經病變. 日期:2021 年 4 月 23 日 作者: 王芊淩. 目前全球疫情都在高峰,連國內疫情也稍微出現變化,指揮中心宣布昨天公費、自費分別有862人與1598人接種,截至22日累計3萬39221人施打,其中出現12件不良事件通報,其中2例列為嚴重不良事件通報。 昨天通報事件當中其中2例嚴重,一名為30多歲女性,接種後2天大腿血腫、牙齦及肛門粘膜出血;另一名70多歲女性左下肢麻木就醫,確診下肢單一神經病變,目前門診追蹤中。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30多歲女性因觀察後沒有新增出血點,相關症狀改善後已可上班,另一名70多歲女性,則還在門診追蹤中。

  3. 2021年7月12日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7 月 9~11 日中,施打新冠疫苗後的不良事件共有 126 件,其中非嚴重不良反應為 46 件、疑似嚴重反應為 15 件,死亡者 24 人。

    • 常見疫苗不良反應一覽表!8 – 16%民眾會發燒
    • 嚴重不良事件通報最多為「過敏性反應」
    • 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舒服、不良反怎麼辦?
    • 接種疫苗後的不適集中在前兩天
    • 年長者接種疫苗後猝死頻傳!專家怎麼看?

    國內自今年 3 月 22 日開始進行新冠疫苗的接種,截至 6 月 17 日全台疫苗接種已累積 11萬7,570 人次,其中 AZ 疫苗接種 11萬4,061 人次,Moderna 疫苗接種 3,509 人次。 不論疫苗品牌接種後不良事件有 1,206 件、疫苗接種後非嚴重不良事件有 1,027 件,其中最關注的死亡個案已接獲通報有 25 件。以不良事件經過分析,主要通報症狀為: 1. 發燒、發寒 2. 肌肉痛、頭痛 3. 接種部位紅腫痛 4. 頭痛、疲倦 5. 噁心、嘔吐、腹痛 6. 關節痛、四肢疼痛 7. 紅疹 8. 神經痛 根據臨床試驗數據,接種疫苗後發燒的比率介於 8 至 16 %,大多會在 48 小時內緩解。若真的出現發燒的症狀,疾管署建議可以多喝水、多休息,若持續發燒或有其他不適,...

    其中較嚴重不良事件通報分別為: 1. 疑似過敏性反應(anaphylaxis) 2. 疑似心律不整(arrhythmia) 3. 疑似血管炎 4. 疑似顏面神經麻痺 5. 疑似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TTS) 5月10日更出現一名件 27 歲的女性在接種疫苗後才發現懷孕,女子在接種後隔天曾出現不舒服的症狀,但都是常見接種疫苗後的反應,像是頭痛、肌肉痛等,所以並不以為意。直到胎兒第九週結果胎兒無心音,醫師研判為死胎。目前國際上並沒有打疫苗與流產相關的案例,是否有關,還需要後續判定。

    通常多數會出現一些身體的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症狀通常輕微、有些接種完的民眾說就像是「小感冒」。 症狀會在數天內消失,如症狀持續、更加嚴重、出現過敏反應,應趕快前往就醫釐清病因,就診的同時也要主動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醫師診斷的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

    根據疾管署利用Taiwan V-Watch回報系統分析,通常接種後出現的身體不適都是集中在疫苗接種後的前兩天,再接種完第一天約有10.5%的民眾會因爲不適感無法工作,約有9%的民眾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約有3%會進行就醫,而這個比例會隨之遞減。 等到第三天、第四天以後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出現不適反應、就醫的民眾就小於1%。所以當民眾真的接種完隔天非常不適,如今已經有開放民眾可以請疫苗假,民眾只要用疫苗接種紀錄卡就可向公司申請。

    目前截至 6 月 17 日為止,已接獲 25 件當中其中85歲以上有14人,75至84歲有6位、65歲以上有3位、65歲以下有2位,而25例中有5位住在長照機構內、4位有洗腎、22人有慢性病史,3位調查中。 對於這樣的情況,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解釋:「在每一個個案檢視的狀況下,有一些慢性病長期使用藥物,看起來有個個案狀況不是很穩定,急著想要接受疫苗注射,接受疫苗是這很好,但本來的慢性病不是那麼穩定不適合在這個時間搶著打,加上天氣比較炎熱,如果擠在一起排隊要等一些時間,對老人家也是壓力,也會影響到身體的狀況,對於這樣的個案作出這樣的建議。」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4. 2021年4月19日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AZ疫苗接種統計,目前累計接種32,450人,不良反應事件新增24件,其中有1件是疑似嚴重不良反應。 個案是20多歲女性,接種當日出現疲倦、四肢痠痛、畏寒、關節痛、發燒以及接種部位疼痛等症狀;另疑似嚴重過敏反應也新增1例,是原本列為非嚴重個案者,經重新審視後,改列疑似嚴重過敏反應個案。 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除了新增1例疑似嚴重不良反應,原本疑似嚴重過敏反應在4/16累計2例,今天要公告新增1例,個案是50多歲女性,接種後有嘴唇、舌尖腫脹、噁心等症狀,主要是食藥署那邊調整1例原本列為非嚴重個案,經重新審視後,列為疑似嚴重過敏反應個案,目前門診就醫追蹤中。 延伸閱讀: COVID-19 /境外+3! 印度男檢疫期滿自費篩檢確診. COVID-19 /自費新冠疫苗開放接種!

  5. 2021年3月24日 · 台灣疫苗開打,然而國外多起不良事件讓「打氣」低迷,新冠肺炎責任醫院風險等級一和風險等級二的醫護人員總接種率合計約2%。 專家解釋,不良事件與副作用兩者不同,接下來隨著施打的人數增加,相信接種率成長速度會有所提升。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邱南昌理事長指出,不良事件與副作用兩者不同,不良事件是在施打疫苗後發生,但不必然是因果關係,一個不良事件在沒有施打疫苗的情況下也可能會發生,並不一定是疫苗造成的。 一般我們關注的是真的有因果關係的,叫做副作用,例如施打後許多人都發生類似的身體反應,像是紅腫熱痛等等。 而要判斷不良事件是不是施打疫苗造成的,需要根據臨床檢查或實驗室的檢驗結果、醫學常理、實證醫學資料、流行病學根據,需耗時一段時間才能釐清與確定。

  6. 2021年8月17日 · 發言人莊人祥今(17)日在記者會上公布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昨(16)日新增 47 件不良事件,5 件死亡。 死亡部分有 2 例是接種 AZ,3 例是接種莫德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