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pinterest.com

      圖片: pinterest.com

      •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圓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此,其實過之。 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www.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org/article.php?article=荔枝圖序
  1. 其他人也問了

    • 《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之戏》唐朝·白居易 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映我绯衫浑不见, 对公银印最相鲜。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 《 荔枝楼对酒》唐朝·白居易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欲摘一枝倾一醆,西楼无客共谁尝。
    • 《 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唐朝·白居易 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素华春漠漠,丹实夏煌煌。叶捧低垂户,枝擎重压墙。始因风弄色,渐与日争光。
    • 《 种荔枝》唐朝·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2. 荔枝生產在四川東部的巴州峽州一帶;樹的形狀,好像是圓圓的一把傘;葉子像桂樹的一樣,冬天不凋,常常是青的;花像橘樹,春天開放;果實紅得像丹砂,到夏天便長熟了,長得好像葡萄那樣一毬一毬的;它的核和枇杷差不多;外面的殼,好像是紅色而粗糙的

  3. 荔枝 原文賞析. 種荔枝. 朝代 唐代 詩人 白居易. 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鬚太守亦何痴。. 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最近瀏覽. 種荔枝解釋. 郭外治宅賞析. 詠昭君原文.

  4. 白居易 〔唐代〕. 荔枝生巴峡间。 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红色的丝绸,膜像紫色的薄丝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 概觀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荔枝圖序》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為畫工所繪的荔枝圖寫的一篇序文。此文開端以“生巴峽間”交待產地;接著對荔枝加以具體說明,由樹形及於葉,及於花,再到果實,寫果實則從其外形及於內部著重說明荔枝的形態,尤其是用了好多比喻形象地描繪了果實的外形、核、殼、膜、瓤肉和漿液的味道;然後簡要說明荔枝採摘後色、香、味很難保持的特點;文末點明作序目的。全文語言簡潔,比喻生動,層次清晰,詳略得體。

    荔枝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⑴。樹形團團如帷蓋⑵,葉如桂⑶,冬青⑷;華如橘⑸,春榮⑹;實如丹⑺,夏熟。朵如葡萄⑻,核如枇杷,殼如紅繒⑼,膜如紫綃⑽,瓤肉瑩白如冰雪⑾,漿液甘酸如醴酪⑿。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⒀。

    詞句注釋

    ⑴巴峽:指唐代的巴州和峽州,在今四川省東部和湖北省西部。這裡作者只說“荔枝生巴峽間”,其實中國生產荔枝的地方還有福建、杭州等地。 ⑴團團:圓圓的。帷蓋:周圍帶有帷帳的傘蓋,圍在四周的部分叫“帷”,蓋在上面的部分叫“蓋”。 ⑶桂:常綠小喬木,葉為橢圓形,與荔枝葉相似。 ⑷冬青:冬天是綠的。 ⑸華(huā)如橘:花朵像橘樹的花朵。橘,常綠喬木。華,通“花”。 ⑹春榮:春天開花。榮,開花。 ⑺實:果實。丹:朱紅色,像丹砂一樣。 ⑻朵:這裡指果實聚成的串。 ⑼紅繒(zēng):紅色的絲綢。繒,絲織品的總稱,相當於現在的綢。 ⑽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綃(xiāo):生絲織成的綢。 ⑾瓤肉:果肉·。瑩白:晶瑩潔白。 ⑿醴(lǐ):甜酒。酪(lào):乳酪。 ⒀去:消失。 ⒁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 ⒂南賓守:南賓郡太守。南賓,又名忠州(今重慶忠縣)。 ⒃工吏:在官府當差的工匠,這裡指畫工。圖而書之:畫好畫,題上字。 ⒄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為沒有見過荔枝和雖然見過荔枝但沒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識,認識,見過。

    白話譯文

    荔枝生長在巴州和峽州之間一帶地方。它的樹形呈圓的形狀,很像古代用來遮蔽東西的“帷蓋”。葉像桂樹的葉,冬季還是綠色的;花像橘樹的花,在春天開放;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夏季成熟。果實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殼像紅綢,膜像紫綢,瓤肉像冰雪一樣晶瑩,潔白,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關於荔枝的情況,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情形,那實際的情況比介紹的這些還要好。假如果實離開了枝體,一天顏色就變了,兩天香味就變了,三天味道就變了,四五天以後,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郡的太守白樂天,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並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見過不到三天的人。

    此文作於元和十五年(820)夏,當時白居易在忠州。荔枝出產在廣東、福建等省,唐朝時在長江三峽一帶也有出產,在北方難以覓到。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轉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但在當時,一般北方人是很難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於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畫工繪了一幅荔枝圖,並親自為之作序。

    整體賞析

    這篇序文實是為荔枝圖畫寫的說明,其說明對象是荔枝。作者運用說明從整體到局部、由外表到核心的說明順序以及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層次明晰、詳略得當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態。 作者先從大處著筆,“荔枝生巴峽間”點明荔枝的生長環境,接著便從細微處對荔枝本身的各個部位及其特徵加以具體說明。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這段用比喻描繪荔枝的文字:“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這裡採用日常生活中習見的十種物體作比,使未見荔枝者藉助以往的經驗對荔枝產生具體的印象。“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完全可以藉助帷蓋、桂、橘、丹、葡萄、枇杷、紅繒、紫綃、冰雪、醴酪這十種可以感知的東西,獲得對荔枝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每一個比喻自然妥帖,與荔枝本身的特點貼近。而對色、香、味隨時間推移而變化的特點,僅用“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加以簡要說明。最後點明作畫時間、作畫者、主持人及作序目的,略作交待即收住。 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個字,不僅寫出了荔枝的出處、外形、味道,而且還寫出了摘下後短期內的變化情況,是一篇優秀的說明文小品。

    名家點評

    清代王符曾《古文小品咀華》:“特為荔枝立傳,想見太守風流。昔東坡有空寓嶺表之嘆,對此,真令人恨不生巴峽也。”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5.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85097dd0c645.aspx.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6. 完善.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85097dd0c645.aspx.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