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4月11日 · 晨报3月6日讯 (记者 胡慧佳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一部讲述雷锋从小学毕业到牺牲的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青春雷锋》在太原上映。 令人尴尬的是,省城多数影院并没有安排放映这部主旋律影片,仅有的两家上映影院因无人观看,当日就匆匆下片。 今日,记者从太原金逸影城了解到,该影院原计划3月5日上午放映3场《青春雷锋》,但因前两场无人购票观看,第三场临时决定停映并下片。 该影院工作人员表示,红色题材电影一般会有单位组织观看,但影院事先未接到包场观看《青春雷锋》的电话。 在前两场无人观看的情况下,院方决定第三场停映并下片。 同日,太原奥斯卡影城也安排了两场《青春雷锋》,也因为无人观看随即下片。

  2. www.zhihu.com › topic › 19809357吴清源 - 知乎

    • 简介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轶事典故
    • 社会评价
    • 后世纪念

    吴清源(1914—2014年),原名吴泉,是世界围棋革命的推动者与实践者,有“棋圣”之称。早年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有“围棋神童”之誉。14岁东渡日本,开始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翻开了围棋史上崭新的一页。1936年,加入日本国籍。自1939年至1956年,在十番棋擂台击败了同时代所有超一流棋手,令当时日本棋坛所有顶尖人物全部降级,创造了围棋界的“吴清源时代”,被誉为“昭和棋圣”。在围棋理论上,提出了新布局思想以及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吴清源定式。晚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上,更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围棋——六合之棋,升华围棋的艺术性,揭示了围棋的高远境界和沧桑正道。20...

    早年经历

    吴清源,原名吴泉,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属福州市)一个盐商家庭,后随父母投奔外公而迁居北京。其父吴毅系庶出,留学日本学习法政,甚爱围棋,常出入方圆社。其母张舒文是清末翰林、民国奉天省长张元奇之长女。 吴清源父亲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痴迷围棋,大致有业余三段的棋力,归国时更带回了大量难得的日本棋书,这对吴清源产生了很大影响。吴清源对围棋有过人的天赋,对棋谱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又由于小时患病,不能进行激烈运动,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渐养成了长时间特别投入研究的习惯,围棋水平提高非常快。他除了学习父亲带回来的日本书籍,又吸收了中国古棋的独有精华,在击败福建籍大同乡林贻书老夫子后,"围棋神童"之名不胫而走。又出入海丰轩与当时一流棋手汪云峰、顾水如、刘棣怀等以受子对弈,棋力一日千里。11岁时经段祺瑞棋客顾水如的引荐入段府,段爱之,资以每月大洋100元。于是名声渐远。吴清源出名之后,常和达官名流们周旋。 为了养活家人,吴清源在福建同乡的带领下,开始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一天,吴清源和一个日本初段下了一盘棋,苦战数小时后获胜。是局引起在北京经营美术商品的日本人山崎有民的注意。山崎有民与日本棋...

    东渡日本

    1928年,受濑越宪作派遣,桥本宇太郎四段来到中国,安排与吴清源的考试棋与赴日留学事宜。期间桥本宇太郎让先与吴清源对弈的两局考试棋皆败。 同年10月23日,吴清源赴日留学,当时的日本名人秀哉亲自率领众棋士到火车站迎接。吴清源到了日本,时任日本棋院总裁大仓喜七郎答应每月资助吴清源200日元,两年为期。两年以后,吴清源能否在日本站住脚,即能不能得到日本棋院承认他具有作一个棋士的资格,就要看他的棋力能否长足进步。 日本棋院组织一个审查会来给吴清源评定段位等级。审查会共七人:本因坊秀哉九段、岩佐銈七段、濑越宪作七段、铃木为次郎七段、加藤信六段、岩本薰六段、小野田千代太郎六段。审查会选出蓧原正美四段、村岛义胜四段、前田陈尔四段、桥本宇太郎四段、小野田千代太郎六段、木谷实四段和本因坊秀哉九段七人分别与吴清源对局。吴清源先胜蓧原正美、本因坊秀哉和村岛义胜三人。审查会根据这个成绩,便评定吴清源为三段。评为三段之后,吴清源继续同其余四人对局。结果只输木谷实一局,其余全胜。吴清源认为,木谷实是他最早遇到的劲敌。 1929年,吴清源在《时事新报》主办的擂台赛中与木谷实相遇,开创了"模仿棋"的先例。 1...

    宣告隐退

    1961年,吴清源遭遇车祸,之后又患上了肺结核。从此退出各项重大比赛,但对围棋痴迷不改。 1979年,吴清源再次加入日本籍。 1984年,吴清源在日本大仓酒店举办引退仪式,正式宣告隐退。 1985年,吴清源实现了战后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 1986年,吴清源成为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 2014年4月,吴清源获得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颁发的"特别贡献奖";同年8月,获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和平发展贡献奖",被称为"中日友好使者";同年11月,获得中国围棋协会颁发的"围棋发展杰出贡献奖"。

    实战成绩

    吴清源大师 吴清源大师 1933年,吴清源十九岁,升为五段。这年春季比赛中得第二名,秋季比赛中与木谷实并列第一。同年,读卖新闻社发起优秀选手选拔赛,吴清源在选拔赛中连胜劲敌木谷实和桥本宇太郎,取得与名人秀哉进行最后对决的权利。这局棋吴清源执黑先行。他起手使用了"三三、星、天元"的布局。第一子下在右上角"三、三"的位置。这在秀哉的棋派来说,叫做"鬼门",是禁忌的走法。第二步黑子下在左下角星位。第三步下在天元。这一创新的走法轰动了日本棋界。但是,本因坊秀哉知道吴清源的实力,没有轻敌。吴清源几次下子使秀哉难以应付,他只得多次宣告暂停,回家与他的弟子们共同研究如何应付。因此,这局棋延长到次年1月29日才结束,下了三个月。在这期间,吴清源同时要参加秋季比赛和新闻社主办的比赛等十一局棋。结果秀哉以两目取胜。 秀哉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他的弟子前田陈尔帮他出了一好着,即第160那一子。许多人认为,秀哉屡次提出暂停,回去和弟子们研究,把一局棋延长三个月,未免不公正。从此,日本棋院规定以后每局比赛必须当天结束,不得拖延。赛后,民意调查中显示,吴清源在日本的知名度仅次于天皇。 1935年3月,濑越宪作...

    理论贡献

    吴清源对围棋的贡献主要有三,一是提出新布局理论,使围棋布局理论焕然一新;二是革新旧下法,提出了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许多吴清源定式;三是提出"二十一世纪围棋"概念,提倡二间挂等余地更大的序盘下法,拓宽了棋手的思路。 1933年,吴清源和木谷实开创新布局革命。当时围棋比赛黑棋没有贴目,执黑先行的好处为广大棋手所熟知。而吴清源在段位不断提升以后执白的次数越来越多,逐渐认为若按传统的走法,总觉得白棋落后于人,而那时的木谷实也萌生了类似的想法。二人交流之后一拍即合。秋季大手合(升段赛)中两人正式开始使用新布局,在比赛中成绩分居前两位。之后在地狱谷温泉疗养时,两人连同安永一合著了《新布局法》,1933年11月出版。 新布局法最令人震撼的是1933年10月16日开始、先后14次打挂、翌年1月29终局的吴清源对秀哉的"星·三三·天元"之局(如左上图)。与该局一同成名的,还有白160手(如右上图)。 新布局强调星,三三一手占角,速度快,便于迅速展开。这大大丰富了围棋界的思路,引起了棋手间布局思路的深层次对抗与融合,为之后丰富多彩如中国流、宇宙流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吴清源不但在布局方面作出了思维突破...

    培养人才

    除了惊人的棋力之外,吴清源还培养了林海峰、芮乃伟两个徒弟。 林海峰,吴清源大弟子,日本六位著名超一流棋手之一,以其厚实均衡、韧性极强、不易被击倒的棋风,被棋界称为"不死鸟""长青树",曾是日本围棋史上最年轻的名人得主,在日本棋坛创下多项空前纪录,1990年获第三届富士通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冠军。 芮乃伟,吴清源关门弟子,是世界围棋史上第一个女子九段棋手,从1993年至2003年之间的十次世界女子棋战中八夺世界冠军,横扫世界女子棋坛,为当之无愧的女子第一人,更难得的是,她五十多岁还活跃在棋坛,并在2017年全运会中重登冠军宝座。

    围棋神童

    吴清源初露头角的故事非常有趣。他的父亲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段棋瑞手下当"部员"闲职,家境很穷,仗着"围棋"有几度散手,常常和别人赌赛,每局赌一两个银元。有一次,吴清源的父亲和一个叫林贻堂的福州名手下棋,赌注是五块银元,这赌注是很高的了。不知是心理紧张还是实力本来就不如人,总之未至中局,就给别人占尽上风。吴父眉头一皱,借如厕为名,跑开思索挽救的方法。 林贻堂等得不耐烦了,对旁观者嘲骂吴父借故遁逃。这时吴清源忽然说道:"我替父亲下几步好不好?"当时吴清源还只是七八岁的小孩子,未和人正式对过局,林贻堂大笑道:"你输了你爸爸会认数吗?"吴清源道:"怎见得是我输呢?等我输了你再说不迟,我没钱就脱衣服给你。"林贻堂一点也不把这个小孩子放在眼里,就和他当玩儿般,把棋继续下去。令人惊讶的是,吴清源不过一二十手就扭转大局,转败为胜。林贻堂不服气,再和他下一局,赌注十元,结果又输。事后父亲问他:"我又没教你下棋,你几时学会的?怎么这样大胆?"吴清源道:"我天天看你下棋,不学也会啦,我是看准能赢才动手的呀。" 一九二四年,吴父因患肺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当时吴清源年仅十一岁。父亲丧事办完之后,今后如何...

    棋坛鬼才

    1926年,日本的井上孝平五段(日本围棋等级共分九段,至五段已算高段)到中国游历,在北京的青芸阁茶楼与13岁的吴清源对局,吴清源"打黑手"(下围棋持黑子的先下,打黑手等于象棋中的被让先)胜。继之而来的是岩本熏六段,让吴清源二子,吴又胜。还有少年桥本宇太郎来和和吴清源下过几局考试棋,互有输赢。 日本以前棋段的评定非常严格,除了实力还要讲资历,等闲不能"入段"。13岁的吴清源能与高段互有胜负,传至日本,令日本棋手大吃一惊。当时日本的八段"准名人"(九段又称"名人")濑越宪作看了吴清源的棋谱,认为他有少年秀策的棋才,遂为他到日本去留学围棋四处奔走。吴清源即拜濑越宪作为师,当时年仅15岁。 吴清源到日本后,日本棋院根据考试棋成绩给他"三段格",他到日本不久,就和当时唯一的"九段"本因坊秀哉连下三盘。照棋院的规则,入院之前必须经过考试,三段与九段对局是"二三二",即第一盘让二子,第二盘让三子,第三盘让二子,吴清源连胜三局。接着他与日本棋院从三段至六段的少壮棋士下过十局,都是下平手,十局总结,吴清源九胜一负,震动日本棋院。第二年他首次参加日本棋坛的"大手合"(即公开赛),以全胜晋升为四段。至...

    1987年,日本"围棋俱乐部"征求六位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武宫正树、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的意见:谁是围棋史上最强者?赵、林、武宫、加藤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吴清源。小林和大竹则认为,历代的高手们处在不同的年代,要作比较是很困难的。如果非要问谁最强,大致可以列举三位:道策、秀策、吴清源。 川端康成:木谷实、吴清源创造新布局的时代,不仅是二位盖世天才的青春时代,实际上也是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 杨振宁:爱因斯坦在物理的地位没有吴清源在围棋里高。为什么呢?因为物理里爱因斯坦是第一,但是第二跟爱因斯坦的距离我想没有吴清源和20世纪第二的围棋手的距离那么大。 金庸:我最敬重佩服的两个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

    福州吴清源故居

    吴清源故居称"半野轩",是福建省福州现存相对完整的私家园林。福州市文物局已把半野轩列入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半野轩古园现留一座亭子、一座石桥、一方池塘和水池上一排石柱长廊。

    湘西吴清源铜像

    吴清源铜像位于湖南省湘西凤凰南长城上,铜像由雕塑大师雷宜锌创作,选取了吴清源先生中年以后的头像。

    吴清源杯围棋赛

    吴清源杯世界女子围棋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棋院)、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2018年的首届比赛暨世界人工智能围棋公开赛在福州市举行。这是每年一届的最高规格、最高奖金的世界女子围棋赛暨世界人工智能围棋赛事。

  3. www.zhihu.com › topic › 20028762王朗 - 知乎

    正始六年(246年)12月,魏国朝廷以王朗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 后世把他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 王朗子王肃便是”王学“的代表人物。. 王肃所注《尚书》、《诗》、《论语》、《左传》等,在晋代列于学官,立有 ...

  4. 2024年4月14日 · segelas. 2023 年度新知答主. 不得不说,香港金像奖确实愈发有了“敬老”的意味。 “老”到什么程度暂且不论,至少对年轻人的“排队式安置”是确实存在的。 当然,这不说明获奖者与作品的名不副实,他们都是优秀的创作者。 这里描述的对象并非某个具体的人或作品,而是整体的风向。 在大家最容易接触到的作品中,主角似乎永远是那几个演员,卡司似乎也永远是那几个导演,青黄不接的感叹屡见不鲜。 事实上,但是,香港其实并非没有真正的“新锐”,只是它们处在老化的大环境之下,多多少少被压制住了站到第一线的机会。 今年的《年少日记》和《白日之下》质量不低,但认可更多停留在了“大量提名”的程度。 至于得奖,则需要“排队等资历”。

  5. 前端开发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1011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中国有姓姜、米、汤、茶、谷、豆、米的,那我再虚构一个复姓“生抽”应该没什么违和感吧. 发布于 2024-04-11 15:17. 凯竹嘉措. 现居嘉屏镇特殊人群康复医院. 927 人赞同了该回答. 你可以去 元素周期表 后半截找找,那些字还没被用过当姓氏。 发布于 2024-03-13 15:32. 知乎用户. 757 人赞同了该回答.

  6. 首先是外交. 信玄的外交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借北条今川矛盾结成甲骏相三国同盟,使自身可以安心攻略信浓,信浓攻略时也是大量运用欺骗调略的外交手段,北上受挫后更是利用北条和上杉矛盾牵制上杉在北信浓的发展,同时还把势力伸入上野,当今川衰落 ...

  7. 我理解这里的恩宠是皇帝对妃子的喜欢。 如果说是指皇帝给的待遇,一开始齐妃和华妃都是妃位,历史上的年妃初封就是贵妃。 年羹尧 活着的时候,剧中的年妃在位份上并没有太多优待,反倒是怕年家势大一直打压,如懿传里高贵妃无子初封就是贵妃;古人视死如生,在年羹尧和年妃死后,执意追封剧中这个有罪的妃子为皇贵妃…至于说华妃成为华妃是因为年家,那所有人成为所有人都是因为他的家庭,但 龙生九子 各不同,每个人都不一样,把皇帝对华妃的喜欢归结于年家的培养,这种说法未免舍本逐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