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月14日 · 14 January, 2019 Monday.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 光板田村社區防災能力建設計劃. 根據政府現行政策,寮屋屬可獲暫准存在的「違例構築物」,因此投放在改善居住環境、安全及衞生情況的資源相對有限。 惡劣環境容易引致傳染病爆發的風險;而防災設施不足,令居民在危急情況下未能適當自救。 教研中心與「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合作,邀請光板田村寮屋居民共同設計和執行防災活動。 其中,村民在計劃的支持下,選舉及組織村內的防火及衞生大使團隊,由他們帶領及推動其他村民,制定及落實光板田村防災預警方案。

  2. 2017年4月28日 · 本政策簡報旨在概述社交媒體、災難防護及決策策略之間的互動關係,提出如何通過資訊傳遞加強災難保護的建議,包括通過可靠資訊來源傳送特定而易明的警告訊號、避免錯誤警告、建立個人自我災難防護意識,以及教育公眾如何在不同警告下採取適當行動。 如有建議或查詢,請電郵至 hkjcdpri@hkam.org.hk 。 Tags: policybriefs. 30/10/2019. 早期預警系統對保護市民免受災難傷害極為重要,剛發表的仙台減災綱領提出,改善早期預警系統應為各地政府優先處理目標,包括香港在內的多個地區皆已發展早期預警系統,然而通訊科技不斷轉變,資訊網絡繁多、訊息發布頻率高,為早期預警系統帶來機會與挑戰.

  3. 此政策簡報屬香港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五年計劃的相關研究項目,概述香港特別行政區現行三層式緊急事故及災難應變系統,又指出雖然香港過去曾受流行病威脅,公眾防護意識仍見薄弱,基本急救訓練及災難防護工作的參與度亦有不足。 此政策報告作者提出多項建議,鞏固災難防護系統,培訓具專業能力及知識的災難管理人才,從而減少不能預計災難帶來的損失及傷痛。 這些建議包括增強相關持分者制訂突發事故應變方案的參與度、為他們提供災難預防的知識及技術、向社會向界提供相關資訊、舉行災難演習,以及提供心理社會相關服務。 如有建議或查詢,請電郵至 hkjcdpri@hkam.org.hk 。 Tags: policybriefs. 30/10/2019.

  4. 25 August, 2021 Wednesday. 天災人禍席捲全球 過半港人繼續零準備. [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百年一遇的災害」,近年在香港及世界各地都有發生;可是過半港人面對災難時仍然缺乏準備,這將大大削弱社區應對災害的能力。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下稱教研中心) 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2018年10月、2019年6月及2020年一月進行了三次民意調查,三次的調查均經隨機抽樣電話訪問了過千名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以了解市民對於災難風險及防災的認知和意見,教研中心將以兩篇文章跟大家分享調查所見。

  5. 2018年11月22日 · 22 November, 2018 Thursday. 公眾對防風措施的認知及意見──山竹後的簡短調查. 新聞稿. (香港,2018年11月6日) - 超強颱風山竹襲港迄今超過1個月,街道上還殘留山竹帶來的瘡痍景致,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在山竹襲港後即時委託香港大學民意調查計劃,就「公眾對防風措施的認知及意見」進行一項簡短調查,並於今天公佈調查結果。 調查發現,有近一半受訪者 (45%)在山竹襲港時,用膠紙貼窗以防玻璃爆裂,這是市民主要的防風準備。 只有極少數在風災期間有作停電 (1%)和停水 (2%)的準備,而逾三成半受訪者 (36%)表示完全沒為風災作任何準備;調查又發現有超過一半受訪者 (55%)認為容易找到防災準備的資訊,包括從報章或社交平台得來的資訊。

  6. response. EmergencySystem. 生效日期. 新型傳染病為公共衞生帶來威脅,大部分病源來自動物,由容易發生機因異變的核糖核酸 (RNA)病毒導致,增加跨品種傳播風險。 除了病原體突變,在全球化下因素如國際商貿活動及旅遊業發展、生態與環境因素、人口結構及公眾對公共衞生的態度會增加新型傳染病散播的風險。 亞洲是禽流感、伊波拉病症及南韓的中東呼吸道綜合症等傳染病的溫床,嚴重影響公共衞生,亦帶來經濟、社會及政治問題,後果與病人數目不成正比.

  7. 社區參與計劃. 天然或人為災難可造成巨大破壞。 救援物資、通訊網絡、交通及水電等公共服務都可能受影響而陷入癱瘓。 前線救援人員擁有最合適的培訓及裝備作出應變,但由於需要在短時間內應付大量拯救任務,未必能及時顧及所有待救社區。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深明只有通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及齊心合力,才能提升香港的災難應變能力。 因此,我們致力為個人與社區提供相關指引和資源,鼓勵公眾肩負責任,同心協力保護性命及財產的安全。 通過多元化的教育工作,我們期望社區人士能共同評估災難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積極做好防備工作,減低風險。 23/12/2019. 天然或人為災難可造成巨大破壞。 救援物資、通訊網絡、交通及水電等公共服務都可能受影響而陷入癱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