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跑馬地香港墳場 相關

    廣告
  2. 一直保證最低價格,先訂後付幫你慳更多!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香港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折扣優惠

      計劃緊下次旅程?

      我們為你提供最抵優惠!

搜尋結果

  1. 香港墳場 ,俗稱 跑馬地墳場 ,是 香港 的 墳場 之一,位於 香港島 跑馬地 黃泥涌道 , 跑馬地馬場 對面,鄰近有 印度教 、 拜火教 、 天主教 及 回教 墳場。 該墳場的土地在1841年已有人安葬,首位使用者是英國軍艦響尾蛇號艦長William Brodie,至1845年該墳場才正式開放,為 香港開埠 早期成立的墳場之一。 早年埋葬該處的都是 英國人 及 日本人 ,直到1913年才有 華人 。 由於埋葬於此墳場多是 基督新教 信徒 及 西洋人 士居多,是以又稱為 紅毛墳場 。 置地 創辦人 遮打 、當時華人首富 何東 與其元配 麥秀英 、 行政局 及 立法局 華人議員 何啟 均葬於這個墳場。 現時此墳場成為 香港電視劇 拍攝常用取景地點。 歷史.

  2. 香港墳場 ,俗稱 跑馬地墳場 ,是 香港 的 墳場 之一,位於 香港島 跑馬地 黃泥涌道 , 跑馬地馬場 對面,鄰近有 印度教 、 拜火教 、 天主教 及 回教 墳場。 該墳場的土地在1841年已有人安葬,首位使用者是英國軍艦響尾蛇號艦長William Brodie,至1845年該墳場才正式開放,為 香港開埠 早期成立的墳場之一。 早年埋葬該處的都是 英國人 及 日本人 ,直到1913年才有 華人 。 由於埋葬於此墳場多是 基督新教 信徒 及 西洋人 士居多,是以又稱為 紅毛墳場 。 置地 創辦人 遮打 、當時華人首富 何東 與其元配 麥秀英 、 行政局 及 立法局 華人議員 何啟 均葬於這個墳場。 現時此墳場成為 香港電視劇 拍攝常用取景地點。 歷史 [ 編輯]

  3.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俗稱跑馬地天主教墳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 墳場之一位於香港島 跑馬地 黃泥涌道在麗都酒店南面鄰近香港仔隧道在跑馬地的出入口介乎黃泥涌道與司徒拔道之間的山坡內有2萬3千個墳墓 [1],除土葬墓地亦有骨灰龕

  4. 《香港志 ‧ 總述 大事記中記載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前稱基督教墳場或紅毛墳場在1845年啟用是首座公眾墳場墳場內的小教堂也在同年興建香港墳場原為基督徒而設初期由殖民地牧師掌管早年葬於香港墳場的主要是駐港英軍洋人政府官員及傳教士而最早葬於香港墳場的華人包括何啟何福堂牧師之子和蔡立志等均是政商名人。 何啟是立法局議員,是華人社會的上層分子;而蔡立志則是移港第一代,他來自馬六甲華人望族,而且是精通英語的買辦。 二十世紀香港最富有的混血商人何東爵士及其元配麥秀英亦卜葬於此(何東家族大部分成員則葬於昭遠墳場)。 此外,香港墳場還安葬當時一些少數群體,包括安葬德國人、美國人、蘇格蘭人、日本人和俄羅斯人。 混血商人何東爵士及其元配麥秀英同葬於香港墳場。

  5. 位於灣仔的香港最早期墳場在1889年關閉該處的墳墓於同年被遷往跑馬地。 最先發現的碑石屬於Benjamin Fox少尉的墳墓。 在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這名少尉在英軍進攻廣東城牆時受傷,並於1841年5月25日不治。 香港墳場是百多年前所有新教徒和獨立教會教徒的安息地香港墳場環境清幽其歷史發人深省更重要的是此墳場還能為研究香港傳統的學生和對歷史社會學系譜學及建築學感興趣的人士提供重要資料。 成立數據庫的目的. 實地搜集資料殊不容易,除了要忍受酷熱的天氣和蚊叮之外,廣闊崎嶇的墳地更分佈有七千多個墳墓,要從中找到要搜集資料的對象頗費周章。

  6. 2022年10月28日 · 香港墳場又稱跑馬地墳場在1845年正式啟用比起馬場更早落成所以快活谷意指的是這個寄望死者早登極樂的山谷不久後馬場也落成啟用造就了跑馬地這個既有給活人風騷快活又有供死人寧靜安息相映成趣的地區。 墳場是文化歷史的博物館. 到訪墳場,如不是清明重陽,經常會被誤以為萬聖節挑戰膽量的驚險刺激活動,即使在日間參觀,在華人的傳統思想下,依舊是「大吉利是」的禁忌。 不過,在西方文化裡,很久以前已把墳場視作如同公園、博物館等休閒的好去處。 原因是遊覽墳場,就如閱讀歷史書或走進博物館,那裡有這個城市「活生生」的歷史和文化;要真實認識一個地方最「貼地」的方法,可以走到市場,或可以走到墳場。

  7. 2021年10月9日 · 坐落在跑馬地的幾座墳場其實是19世紀香港開埠發展史的寶庫。 細看墳墓的聖母雕像和碑文的年份,字體優雅,教人思量無限。 作家陳天權鍾情遊走本地城鄉,探索歷史遺迹。 「一般市民除了祭祖否則不會貿然走入墳場但其實它隱藏了不少香港歷史的細節有待慢慢發掘。 」記者今次隨他作香港墳地散策,聽掌故,悟生死。 作家陳天權在今年7月份推出他的新書《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主要介紹的建築多為法定古迹或評級建築,但也有不少是沒有列入古迹辦的遺珠。 「香港在城市發展中,保留歷史建築不易,尤其私人擁有的。 寫書的目的除了希望大家認識存在已久的建築,也思考相關的保育問題。 天主教墳場 典麗聖額爾小堂.

  8.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