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简称《中论》,为 龙树菩萨 的著作。. 尊者凭借超凡入圣的俱生智慧,集《般若经》之所有精华于一体,撰著了诠说般若空性的中观论典之根本源泉——中观理集;其中的《中观根本慧论》,在中观论典之繁茂大树中,有如树根般不可撼动之重要地位。. 在藏地 ...

    • 概览
    • 简介
    • 分卷
    • 核心
    • 思想

    龙树重要的代表作

    中观论即《中论颂》。阐述缘起性空深义,揭示生死解脱根本,为三乘共遵之门。《中论颂》为龙树重要的代表作,畅演中道,中观论摧破执空执有的异说,使大乘不再依傍於小乘部派,而能卓然自立,自成大乘中观一格。

    (书名)Madya%maka-s/a%stra,具名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姚秦鸠摩罗什译。为古来三论之一,极为尊重。其说相主张最彻底之中道。破空破假,进而并破执中之见,说所谓八不中道即无所得之中道,而为般若思想者也。书中,别为破因缘品,破去来品,破六情品,破五阴品等二十七品,现藏中阿僧佉释,瞿昙般若译之顺中论,二卷。分别照明菩萨释,波罗颇迦罗译之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安慧释,惟净等译之大乘中观释论,九卷,皆为龙树中论之异出。西藏亦有中观学派之二系统,则此论为学者所珍重,不待言矣。

    《中论》,龙树菩萨造,是破斥部派知见而显示自宗基本理论的著作。姚秦鸠摩罗什法师以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于长安大寺译出。龙树造《无畏论》十万颂,其中有自作《中论》的注(见《龙树传》)。此文五百颂在罗什时就有七十多家的注解,罗什认为青目的注最好,一同译出共四卷。此论讲实相中道,揭橥中观,故名《中论》。即影法师在《中论序》中所说:不滞于无则断灭见息,不存于有则常等冰消,寂此诸边故名曰中,问答析微所以为论,是作者之大忌也。亦云中观,直以观辨于心,论宣于口耳。

    《中论》对"中观"下一定义,见于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末颂,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全书要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国佛学家如三论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视这一颂。因颂中有三个"是"字遂称为"三是偈",天台宗把"空、假、中"看成是谛,又称为"三谛偈"。颂的原意是批判部派佛学的知见。佛学的根本原理是缘起,其中"一切有部"主张偏有,把凡是从因缘而生的法都说成是实有。此颂就是针对它的。"众因缘生法"是指缘起。缘起之法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无自性,即空"我说即是空"。这空是存在认识之中,以言语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我说"。所谓法、事物、现象等本身,无所谓空与不空。仅仅这样认识空还是不够的,第二还应该明白诸法是一种"假名""亦为是假名"。如果光说空,不是否定了一切了吗,世界上何以又有千...

    《中论》一书集中表现了龙树的主要思想。

    原始要终地讲,就是论中所提出的"八不中道"和"实相涅盘"两种理论。前者属于"境"的部分,后者则与"行""果"相关。

    八不中道见于《中论》开头的两个归敬颂,虽只是本文的引子,但正如青目《释》指出的,它解明了写这部论的目的。后来无著写《顺中论》解释这二颂全名为《顺中论义入大般若初品法门》,即认二颂为大般若初品十万颂的入门。论开头还说"如是论偈,是论根本,尽摄彼论"。这可代表印度学者的看法。中国的三论宗人对这二颂也说成是"诸佛之中心,众圣之行处","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髓",将它看得特别重要。原来佛学的根本思想就在于正确说明因果现象,即所谓缘起的道理。原始佛学是从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来解释人生现象的。后来有所发展,不但涉及到人生现象,而且以人生为中心扩大到宇宙的一切现象去,看成都是互相依待,并看出其中的主要条件所在。因此就在缘起的基础上,发展出两种极端看法:一是有部认为一切都有缘起做根据,不是凭空产生,所以一切现象都是实有的;一是大乘初期的方广道人,认为因缘生法是空,一切不实在,一切虚无,又陷入"空"的极端。到龙树时期,他认为释迦提出的缘起是全面的,不单纯说有说无,而是有无的统一。从因果关系上说有无,所能推论出来的现象不外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现象,这些都是由时空上因果相望而说的。真正的缘起说对八个方面都不能执着,因而提出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如果偏执生或灭等就等于无用的废话或不正确的戏论。而佛所说的缘起是超出戏论,消灭戏论,也可说寂灭状态,所以颂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用这种观点讲因果,是过去所有各种因果说中说的最完善的,所以说"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缘起理论超出这一戏论,才能得出对现象实在的认识,达到真实,名为实相。

    八不中道是关于认识"境"的理论。从"行"、"果"的实践方面,佛学最终目的追求涅盘。

    随着缘起说的发展,讲涅盘也联系到一切法,不是消极的消灭就了,而是应该去掉不相干的戏论,显示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即实相;其实践的基础就是"显示实相",涅盘究竟境界乃来自对实相的认识、应用。世间是流转生死的,涅盘是超出生死流转的,但是世间一切现象是毕竟空,以空为实相,这实相也就成为涅盘的内容,所以世间与涅盘是一回事,由实相把两者统一起来了(当然两者不可混同)。世间即涅盘,在趋向涅盘过程中,不应离开世间去另求涅盘。世间是无尽的,趋向涅盘的实践过程也应该是无住的。八不中道与实相涅盘可以概括龙树的学说。

    龙树破其他执的方法有其基本原则,在《中论·观五阴品》最后二颂曾经提到,只是译者未能将这一精神译出来。颂文说:“若有人问者,离”

  2. 三论宗,曾采用龙树的《 中论 》、 《十二门论》 和 提婆 的 《百论》 作为立宗的根本典籍。. 龙树的哲学思想,随着中国佛教向邻国传播,在朝鲜、日本、 越南 的 意识形态领域 中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龙树的著作传译至中国汉族地区的汉译本,现有20种;传 ...

  3.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

  4. 龙树菩萨的中论》是大乘佛学的重要经典,以明快和清晰的思考,多方面阐述「空」的义理,将大乘哲学推向高峰,对佛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从佛学的研究来说,若能够掌握《中论》的基本思想,就奠定了理解大乘佛学的良好基础。

  5. 龙树(A.D.150∼250)是印度初期 大乘佛教 最有力的鼓吹者和理论家。. 由於他致力於理论的奠基工作,使得大乘佛教大为兴盛,甚至取代了 小乘佛教 的地位。. 在印度,龙树逝世後,信徒们为他立庙,供奉如佛;而在中国,龙树被尊为(大乘)八宗的共祖--在 ...

  6. 编辑. 编辑推荐:龙树菩萨,古印度佛教大师,对佛教的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推许为大乘八宗之祖。. 本书即是其最重要的六部菱的首次汉译结集,不仅是佛教研究工作者研飞佛教甚深法义最重要、最权威、最经典的理论菱;也是对佛教有兴趣的初学者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