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1日 · 保額繼續率:通常用來評估壽險公司的危險保額變動狀況及清償能力狀況,是一項反映公司經營能力的指標。 根據期繳的特徵不同,繼續率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如分為13個月繼續率、25個月繼續率等。 有些保險公司統計的是14個月、26個月的繼續率,而非13個月、25個月。 差別在於各家公司保單繳費的寬限期(有的客戶在保單繳費日雖然沒有成功繳費,但會在寬限期內補上。 而在統計繼續率時,也會將這部分保費統計進去)不一,有的是30天、有的是60天。 如果寬限期是30天,則繼續率的統計時間為13個月;如果寬限期是60天,則統計14個月的繼續率。 不過從業務的角度來分析,不管是13個月還是14個月的繼續率,本質上差別不大。

  2. 2018年12月1日 · 2453. 胡碩勻. 國際與臺灣會計師CPA/CFP/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 中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已於二 一八年八月三十一日通過,新法自二 一九年一月一日上路,今後在大陸工作或居住滿一百八十三日即須申報全球收入。 其中,有關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及稅率提前於二 一八年十月一日起實施。 上一期專欄文章已就稅務居民認定方式、交換CRS資訊方式、臺商是否兩邊皆將繳稅等議題作說明,本期進一步探討個人所得稅之起徵點、稅率、計算申報、徵收範圍、稅收減免等主題。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工資、薪金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併計算個人所得稅。 新的個人稅起徵點提高至5,000元.

  3. 2020年6月1日 · 根據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簡稱保發中心)的壽險保費收入月報統計指出,二 一九年臺灣壽險初年度保費收入總計約有1兆2,747億元,而其中具有儲蓄性質的生死合險(如養老險、還本型定期壽險、還本型終身壽險)、死亡險(如利變型壽險、增額終身壽險、利變型增額終身壽險)的保費收入則約有9,227億元,占比超過72%,且尚未包含同樣有儲蓄意義的年金保險。 再者,短年期繳費傳統型壽險保單通常有著較高的儲蓄性質,如躉繳或二年期、三年期,其中二 一九年躉繳保單占比為36%,若再加計二年及三年繳費期的保單,占比高達69%。 以具儲蓄性質的險種如此高占比的狀況來論,說儲蓄險是臺灣民眾最熱愛的險種並不為過。 長期持有收益高於銀行定存、能保本,成商品吸引力.

  4. 2019年4月30日 · 1666. 最近壽險業因為國際經濟情勢的劇烈變化,主管機關為此要更強化保險業的風險承擔能力。 一直以來,我們要表現一間保險公司清償能力的好壞,過去都用保險資本適足率(RBC比率)這個指標來做為評估。 除了現有的RBC比率外,監理機關規劃要訂定多元監理的預警指標,將增加以保險業的淨值占資產比率(淨值比)為監理指標。 這到底好或不好、合不合理? 最近因為外界開始質疑RBC比率這個指標有許多缺陷,因此主管機關希望加入另外一個預警指標,也就是保險業淨值比,做為另一個監理的標準,如果保險公司淨值比低於一定程度,就會請保險業者「喝咖啡」,要求相關的改善方案或是要求增資。

  5. 2018年5月1日 · 報稅季即將來臨,財務顧問通常有許多中小企業主的客戶,這些企業申報營利事業所得稅時,常遇到許多問題,其中一點就是負責人常會詢問公司費用認列的狀況:公司還有多少交際費可以認列? 捐贈費用超限了嗎? 公司支付各項費用除了需取得合於稅法規定的憑證外,稅法針對某些費用及損失項目,有認列金額的上限,如超過稅法規定的限額,於申報所得稅時就必須將超出的部分調整剔除,因此造成課稅所得額變高,繳的稅也就變多。 瞭解這些在稅法上有限額規定的會計項目,除了可以省下稅金外,對於公司的整體營運規劃,費用控制等亦有幫助。 以下介紹常見的限額項目: 旅費:國內差旅費、國外差旅費及停車費、通行費、汽油費、計程車資等. *限額:

  6. 2019年11月1日 · 這是規劃財富傳承中,最常見也是最大觀念及認知落差,最好的財富傳承規劃方案必須要保障到2個部分:第一點是保障資產的收入,第二點是保障資產,其中資產又包含2種,一種是人力資源,一種是實質物產。 「人」是創造實質物產價值的主體,所以在規劃財富傳承方案時,計算和評估人的價值是關鍵之一。 此外傳統上,我們認為「資產累積、資產保值、資產分配」是最重要的3件事,卻沒看清本質。 許多高資產客戶都面臨「富資產、窮現金」,當面對事故需要現金周轉或度過難關的時候,而被迫出售心愛的資產,變現支付各項費用,這就是沒有連續收入所產生的問題,可見收入比財富的影響更加重大。

  7. 2021年2月1日 ·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以往企業的價值我們常用「EPS」,也就是每股盈餘來衡量,然而按照現今觀念來說,僅用EPS這種財務指標來衡量企業價值,恐怕已能以目光短淺來形容,因為只單單重視增加企業獲利或是股東權益就好,事實上無法全面評價一間企業的表現。 人類從工業革命之後,從地球快速掠奪資源,並透過人為改變生態等,這樣的狀況隨著時間推移至今愈見劇烈;資本主義的極致發展更助長企業的壯大,有許多跨國的大企業富可敵國,資本甚至超越許多發展中的小國。 由此可知企業,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力之大,超越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