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9月8日 ·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中医治高血压需要分清证型】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任何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中,都有不同的『证型』。 不同“证型”的治疗方法和用药都会有不同。 要想取得理想降压效果,要先辨清『证型』。 高血压最基本的中医“证型”有以下3类: 01. 肝阳上亢型 (急脾气型) 典型症状 :眩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口苦、肢麻震颤、面红耳赤、失眠多梦,劳累和情绪激动后加重; 中成药推荐: 天麻钩藤颗粒; 汤药推荐: 02. 痰饮内停型 (身材胖型) 典型症状 :头蒙如裹(头昏蒙像被布带裹住一样),容易胸闷心悸,胃部胀满、呕吐痰涎、食少多寐,下肢可轻度浮肿,大便粘腻或便秘; 中成药推荐: 半夏天麻丸; 汤药推荐: 03. 肾阴亏虚型 (老年虚弱型)

  2. 2019年8月27日 · 高血压病是西医的病理概念现在中医临床上有很多医生一听到高血压都按阴虚阳亢论处治以平肝潜阳之法其实同样的高血压背后的病机大不相同。 可以打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人体的血管就像一栋楼的供水管道,要保证顶楼(就像我们的大脑)有水,必然需要相应的水压。 因为某种原因水管里面有东西部分堵着了,为了保证顶楼仍然供水通畅,自然会提高压力,通过狭窄的地方送上去。 但最好的办法不是增压,是把堵着的地方疏导干净,水压自然就下来了! 李可老先生认为中医治疗高血压不要单纯地从某个东西入手,因为血压这个概念在中医里没有啊。 认为高血压这种病,一般来讲都是先天阳虚,先天阳气不足,有好些遗传因素,然后再加上后天失调。 人的头部啊,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 阳气就汇合在这个地方。

  3. 2018年2月26日 · 2018-02-26 12:14. 年关刚过,正月里寒风中奔波,只为与一年不见的亲人畅聊共饮,冷风遇上酒肉之席,血压病随之高发。. 中医并没有血压一病,但治疗效果却很显著。. 血压的中医临床该如何辨证用药?. 跟随本文来看一看蒲辅周老先生、刘渡舟老 ...

  4. 2023年12月11日 · 2023-12-11 15:02. 发布于:重庆市. 血压,又称为“苦头疾病”,是指平静状态,收缩压≥140mmHg和 (或)舒张压≥90mmHg的一种慢性疾病。 由于其症状不明显,常常被称为“无声杀手”,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血压中医能调理好吗? 中医血压治疗中具有独到的优势,接下来,重庆渝中区名中医钱志伟为大家科普血压相关知识。 中医血压归纳为“痰火上扰”、“肝郁气滞”等病因。 中药治疗血压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症状,达到治愈或控制的目的。 中药制剂中常用的草药有决明子、夜交藤、天麻、丹参等,这些草药能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血压。 血压中医能调理好吗?

  5. 2023年12月22日 · 中医治疗高血压方法众多史大卓教授就来为大家简单介绍5种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特色方式希望对大家治疗高血压有所帮助。 特色1: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主要症状,采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中医诊疗方法,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辨证思路(即“同病异治”),给予相应中药处方。 如:肝阳上亢型,采用天麻钩藤饮或龙胆泻肝汤等。

  6. 2017年8月9日 · 我最常用的药就是 大柴胡汤 合 桂枝茯苓丸 加生石膏, 这个药又能降血压,又能够祛瘀,不祛瘀是治不了血压的。 对脑血管意外最好不用“中风”这个词,我的意思是这个病名应该改良。 西医的检查是相当清楚了,它不外乎是脑血管出血,这个与患者平时有血压有关系;或者就是与血栓的形成有关系。 就这么两种情形。 这两种情形 都是血液的问题,都不是风的问题,这是肯定的。 古人的看法我们也只作为参考,总之如果治这个病,根据风邪来治,是治不好的,这个我也遇见很多了。 这个脑血管意外,出血要不是太厉害的话,病人也就落那么一个毛病,并不是脑血管出血治好了,你不治他也那样,反正当时他也死不了,还没到死的时候,那能算你治好的吗? 我没见过用这个祛风药治好脑血管出血的,那根本不是风嘛。

  7. 2022年5月17日 · 2022-05-17 14:22. 发布于:湖南省. 中国工程院发布“未来20年我国可预防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研究”,其中血压排在第2位,仅次于糖尿病。 血压因其存在“三高一低”(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知晓率低)及其严重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备受关注。 中医药在治疗血压前期、血压、肥胖性血压、难治性血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在治疗1~2级血压以及部分3级血压方面优势显著,不仅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能稳定血压,平稳降压,缓和降压,改善危险因素,保护靶器官,使部分患者达到停药减量目的。 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病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同时,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年迈体虚等因素也为其中医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