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月16日 · 如果 Space X 在今年第一季度進行全球首次「二手火箭」再發射任務,重複發射後,如果能成功回收,這絕對是太空領域突破性極大的進展。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Space X 發射成功並完成 ...

  2. 2017年3月31日 · 台灣時間3月31日,SpaceX再次創造了歷史,在甘迺迪航太中心成功發射「二手獵鷹 9 號火箭」,將盧森堡衛星通訊商SES的SES-10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軌道,該衛星將為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區、中美洲和南美洲提供寬頻與移動網路服務。. 雷鋒網 (公眾號:雷鋒 ...

  3. 2021年12月22日 · 2015 年,藍色起源發射的 New Shepard 火箭成功著陸後,貝佐斯在推特上發布影片,稱其為最稀有的野獸——一枚二手火箭,而馬斯克很快回覆「沒那麼稀有,SpaceX 的 Grasshopper 火箭 3 年前就進行了 6 次亞軌道飛行,而且現在還在服役」。

    • 前所未有的發射工具
    • 更多任務細節
    • 本次 Demo 2 由兩位經驗豐富太空人執飛
    • 私營航天的時代已經到來?

    本次發射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航天基地的 LC-39A 發射台進行。 本次發射的正式命名為 Crew Demo-2,也即 NASA 和 SpaceX 合作的載人龍飛船第二次演示任務(Crew Dragon’s second demonstration mission)。 Demo-2 將採用 SpaceX 自主研發的獵鷹 9 號(Falcon-9)火箭。這枚火箭得名於《星球大戰》的千年隼飛船(Millenium Falcon)和可重復使用的火箭一級推進器的 9 個發動機,在 2,000 公里以下高度的載荷可以超過 22 噸。 獵鷹 9 號有多種代次和配置型號,本次 Demo-2 執飛的將會是最新的 Block 5 型號。 獵鷹 9 號在航天史上也佔據著重要地位,有著多個「第一」: ...

    1. 推遲發射–「零窗口」發射任務

    SpaceX 載人發射任務第一次發射時間,本該是是美東時間 5 月 27 日下午 4:33(台灣時間 28 日 上午 4:33),但因天氣原因,推遲到了 5 月 30 日下午 3:22(台灣時間 5 月 31 日凌晨 3:22)。 NASA 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後來解釋說,氣象人員擔心,由於大氣層中的電荷過多,升空可能 「觸發閃電」。 事實上,下午 4:33 前是有發射時機的,但本次任務發射時間無法調整,因為這是一個額「零窗口」發射任務(instantaneous launch window)。 每次火箭發射任務,都有一個窗口期,有的以小時計,有的僅有幾秒。而所謂零窗口,即發射時間必須分秒不差,定好了 5 月 27 日下午 4:33 分,火箭就必須 4:33 分升空。 而之所以這次任務是零窗口發射,是因為載人龍飛船最終需要與國際空間站交會對接。 國際空間站每時每刻都在移動,地球也在自轉,要想以最省燃料的方式,讓飛船和空間站對接上,就得提前計算好,空間站何時會路過與發射場位置「重合」的上空,然後分秒不差地執行發射任務。 天公不作美,這次發射任務只能...

    2. 去程

    發射後,獵鷹 9 號將在接近一分鐘時達到受力最複雜、最容易發生事故的最大動壓點(Max-Q,最大空氣動力應力點)。2 分半左右開始,一級推進器熄火、一二級分離、二級推進器點火。 到了 8 分 47 秒左右,二級推進器也將熄火,再過半分鐘左右一級推進器已經將落在地面上;12 分鐘時,搭載有兩名太空人的龍飛船將從二級推進器上分離,然後開始繞地球飛行並接近國際空間站軌道高度。 龍飛船將在接近預定軌道高度時與國際空間站建立通訊連接,並逐步提升高度,最終在距離國際空間站大約 200 公尺(Keep Out Sphere, KOS)時建立同步聯繫,使得飛船可以和同步飛行並最終實現對接。 對接過程是完全自動化的,當然,兩邊的太空人都會密切監控飛船的接近和對接,在必要的時候隨時接管控制。 等到對接完成,國際空間站的在軌天數已經達到了 7,860 天,已經繞地球完成了接近 12.34 萬圈繞飛行。 兩名太空人在太空中停留多久?這個問題,直到飛船和國際空間站對接之後才會有答案。目前的計劃是最短一個月,最長 119 天,也即四個月左右。 為什麼現在決定不了到底要停留多久?除了本次執飛的龍飛船之外,NA...

    3. 回程

    整個回程也是由程序控制完成的。自動接觸對接之後,龍飛船上的推進器將會啓動,讓飛船遠離國際空間站。 飛船將繞地球飛行並降低軌道高度,調整方向,對準著陸點。 到了預定的軌道高度和對應地面位置,飛控電腦將會拋棄掉龍飛船的貨倉,減輕落地重量並節省推進燃料。然後推進器將會啓動長達12分鐘,將飛船送回地球大氣層,在引力的作用下朝著著陸地點前進。 進入大氣層後,飛船會遭遇到巨大的空氣阻力,會顯著降低其降落速度。兩個減速降落傘會首先在 5.48 公里(18,000 英尺)高度展開,隨後四個主降落傘會在 1.98 公里(6,500 英尺)高度展開,讓飛船的下落速度降低到 7.62 公尺/秒(25 英尺/秒),最終降落在佛羅里達州附近的大西洋洋面上。

    龍飛船將會搭載 Douglas Hurley 和 Robert Behnken,兩名來自 NASA 的男性太空人。 Hurley 是飛船上的指揮官。他出生於1966年10月21日,之前曾兩次進入太空,停留時間683小時,是亞特蘭提斯號航天飛機 STS-135 任務,也即 NASA 航天飛機計劃最後一次執飛的駕駛員。Hurley 曾擔任 NASA 太空人訓練教官、商業飛行計劃助理總監等職位。 Behnken 出生於1970年7月28日,擁有機械工程博士學位,之前曾兩次進入太空,停留時間達708小時,其中包括太空行走37小時。Behnken 曾擔任 NASA 太空人、工程師和太空人辦公室主任,於2018年入選 Demo-2 任務。 Hurley 和 Behnken 將成為國際空間站的第229和第...

    前面提到,本次 Demo-2 任務是私營航天公司首次使用自主研發的火箭和飛船送真人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 SpaceX 是截至目前最知名的,在私營航天(private spaceflight)領域作出最多突破的公司。不過,它的成績也要依託於前輩們的傑出貢獻。私營航天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SpaceX 創辦的整整 40 年前。 1961 年 12 月 12 日,OSCAR 一號成為了第一顆進入近地軌道的業餘無線電衛星,在軌20 天。雖然加上了「業餘」倆字,其實衛星的開發者們並不「業餘」——他們大部分都是美國航天軍工公司 TRW(現屬於諾格公司)的員工。 1962 年 7 月 10 日,貝爾實驗室開發,交由 AT&T 使用的電星 1 號(Telstar 1)升空,通過太空從美國向法國轉播...

  4. 2021年10月22日 ·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韓國最近發射了首架「國產」運載火箭世界號,不禁讓我們回過頭來審視國內的太空產業發展。 福衛五號,是台灣首個完全自主研發的光學遙測衛星及第四個自主擁有的人造衛星,2017 年福衛五號升空後,影像出現光斑,最後是怎麼圓滿解決的呢? 幕後來龍去脈又是怎麼回事呢? (責任編輯:陳宜伶)

  5. 2020年9月17日 · 全世界的火箭都上趕著離開陸地,在陸地上順利發射了這麼多年後,火箭為什麼要搬去海上? 1. 離赤道越近越好. 海上相比陸地的優勢之一,是能更接近低緯度的赤道地區,這意味著可以最大程度借到地球的自轉速度來提升火箭的運載能力。 因緯度不同,地球表面各地的線速度(切面速度)會發生變化,並與緯度成反比——這可以理解為「在角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各緯度上的人隨著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一致」,於是周長越長的低緯度地區,人的「奔跑」也越快。 這個「奔跑速度」就可以理解為「線速度」。 地表的線速度可以視為火箭擁有的初始速度,借到的初始速度越大,火箭需要達到目標速度所需的推進劑燃料就越少,從而火箭的運載能力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海上發射平台更容易大規模移動。

  6. 2021年10月15日 ·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靠自己』高頻率地發射火箭。 吳宗信形容,「美國發射火箭的頻率就像是隨叫隨到的 Uber,整天 boom、boom、boom! 而我們(台灣)在搭一年來一班的 bus。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