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人力發電 ,常指以人力驅動以 電磁感應 原理的小型發電機的 發電 的方式。 或是利用 壓電效應 ,以步行或運動時的動能產生電力。 目前已開發出利用指壓的能源發動的遙控開關,不需要裝填電池即可半永久性的使用。
      zh.wikipedia.org/zh-hk/人力發電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溫差發電的突破讓人體發電機成為可能. 2019-11-28 由 國孚電力 發表于 科學. 溫差發電是一種簡單直接的發電技術。 只要有「熱電材料」,在其兩端加以溫度差,就可以產生電能。 我們的體溫和外界的溫度差正是這種材料的用武之地,比如在寒冷的冬天。 雖然潛力巨大,但研究人員對於提升發電效率這點還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即便最好的發電材料,效率也只有火電廠的一半,所以商業化還很遙遠。 但最近Nature的一篇論文,又點燃了溫差發電應用的希望。 一支由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 Ernst Bauer 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 實現了溫差發電材料的關鍵性能指標——熱電優值係數(ZT 值)的翻倍:他們開發的熱電材料具有高達 5 到 6 的熱電優值係數,而之前最好的材料一般也只有大約 2.5 到 2.8。

  3. 2024年4月23日 ·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徐立之領導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基於水凝膠的高性能機電能量轉換器可以為植入人體的微型生物醫學設備例如心臟起搏器就供電問題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 研究結果已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 心臟起搏器腦刺激器可穿戴式藥物輸送系統等可植入人體的微型生物醫器件均需要可靠的電源以確保其能夠持續地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療和監測而機電能轉換即收集人體的機械運動再把動能轉化為電能是解決生物電子器件的供電問題的可行方案。 可模仿生物組織特性設計. 過去十年間,科研人員提出了各種小型化機電能量轉換器。 然而,要實現與人體適形的裝置結構,仍然甚具挑戰。 徐立之領導的團隊,利用了夾在兩個電極之間的離子負載水凝膠來構建微型發電器。

    • 人體產生的熱量佔世界能源的10%
    • 從手搖式發報機到發電鞋
    • 睡眠過程中也會充電

    人體產生的大部分熱量都分散到周圍環境中,正是這種“浪費”令總部設在格勞賓登州(Graubünden)庫爾(Chur)的這家初創公司意欲對其進行回收。採用一種利用皮膚表面溫度(約為32攝氏度)與周圍環境之間溫差(賽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來發電的熱電發電機(TEG),就可以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下面的視頻闡述了它的運作原理。 “重點在於人體表面溫度與周圍環境存在溫差:溫差越大,產生的能量也就越多,無論在北極地區或者沙漠地區都可進行,”Franco Membrini向我們解釋說,“一攝氏度的溫差就足以發電。” 獲取人體所有的熱量並將其100%轉化為電力是不可能的,這位29歲的創業者強調,“然而,熱電發電機卻充滿前景,且潛力巨大。”根據Mithras科技公司的計算,全球70多億居民產...

    該想法並無標新立異之處,早在20世紀初,研究人員與工程師們就嘗試將人體熱量作為可再生能源資源,Franco Membrini提醒說,上世紀40年代的手搖式無線電發報機就是其中一例,然而,電池行業的發展卻將人體熱量發電體系推到次要地位。 如今,歸功於近期材料科學以及低頻可穿戴設備領域技術的突飛猛進,利用人體能量發電又重新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我所在的Mithras科技公司從現有技術入手,並對其做了優化。” Membrini表示。 長久以來賽貝克效應就為人所知,聯邦材料測試與開發研究所(Empa)仿生膜與紡織學實驗室主任René Rossi向瑞士資訊SWI swissinfo.ch解釋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是如何有效將人體熱量發電落到實處,如果現在能把發電量從毫瓦(千分之一瓦)...

    Mithras科技公司正致力於兩個項目:戴在腕上的熱電發電手環可以為移動電器充電,其解決方式是將熱電發電機直接植入電器並且與電池相連,產生電能的唯一先決條件是電器必須與身體接觸,Franco Membrini強調:“無論人們是在喝咖啡、鍛鍊身體還是睡覺時,電池均可自行充電。” 這家瑞士企業目前有6名工作人員,鑑於低耗能量,他們首先集中開發將人體熱量用於醫療設備上,“我們希望將技術整合到胰島素泵、助聽器或者監控體溫和身體重要機能的生物傳感器上,從而讓這些醫療器械利用人體熱量產生的電能自給自足。”Membrini指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避免電池電力不足以及外科手術更換電池時產生並發症,以擺脫電池續航問題的困擾。 另一利用人體熱量發電比較可行的是手機,儘管這目前不是Mithras科技公司優先考慮的...

  4. 2020年10月28日 ·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主任廖維新率領團隊花近十年時間研發了一套高功率人體動能電力採集裝置以結構簡單製作成本較低的電磁組件磁性升頻器取代機械直齒輪加大人類移動時動作的旋轉頻率電力採集系統可更有效將人體動能轉換為電能提高輸出功率後體積僅5立方厘米的裝置發電量可高達1.74 mW產生電力是同類產品10倍。 研究團隊成員廖維新(右)及蔡明京(左)。 (中大提供) 至於產品何時可投入市場? 據知,廖維新正與瑞士和中國的鐘錶製作公司商討合作,希望新發明將來可應用在智能手錶內,最快或在半年內有進展。 廖維新近日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頒發「適應結構與材料系統獎」,為首名獲得此獎項的香港學者。 (中大提供)

  5. 2018年6月16日 · 人體發電未來我們可能成為自己的移動電源 - 每日頭條. 2018-06-16 由 企業報道 發表于 資訊. 電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現,它構成了我們現代一切生活的基礎。 現在的地球,即便是瞬間的世界性斷電,其後果也是難以想像的。 因此,隨著電器越來越多地被發明出來,人類對電力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為此,人類為了發電,幾乎已經試遍了任何能產生能量的方法。 物質燃燒、水能、風能、太陽能甚至是核能,總裝機容量一再突破極限,年發電量也節節攀高。 但即便如此,全球仍然有20%左右的人口無電可用。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索更新的發電方式,達到充分利用各種能量來發電的目的。 比如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人體發電。 動起來不僅讓你健康,還能讓你電力四射.

  6. 除了透過動能之外利用人體自生的發電方式還包含體溫葡萄糖等例如美國的Thermo Life EnergyBiophan等都是利用體溫的溫差來產生微小的電力用以驅動心律調節器或者植入體內的微型醫療感測器。 Yogesh Ramadass表示,部分的穿戴式裝置(如醫療感測器)能夠透過熱電電池來提供電力。 他進一步解釋,熱電電池是透過人體體熱與環境或者人體體溫冷熱變化的溫差,將其轉換為電力,此電池約能夠產生30~40微瓦的功率,與太陽能電池大約相同。 身體就是一座能量廠. 不過,想要透過能源採集來保持裝置不需要電池也能不斷運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日前在Kickstarter被下架的iFind就證明了這件事情。

  7. 人體能源也稱生物質能即人體散發的能量主要表現為熱能和機械能通過利用人體的能量達到發電的效果使人體成為一台發電機這就是人體發電如今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利用人體的汗液嘴巴足跡還有血液來發電汗液發電. 人體發電. 即使是出汗這種簡單的活動也會產生電荷。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了一種類似於臨時紋身的感測器,可以利用汗水發電。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它可以探測乳酸鹽,並對其做出反應。 乳酸鹽是一種在糖酵解過程中產生的化學物質,而糖酵解則發生在強體力活動過程中。 探測乳酸鹽水平並非新技術,專業運動員一直都在使用這種方式來了解運動效果,但這款最新的紋身感測器還包含一種酶,可以從乳酸鹽中提取電子,在特定情況下可以產生微弱的電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