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中庸》上說,當當人人皆安其位,盡其性,表現出來必然是「和諧」,生生不已,每一個人都能夠和樂的生活,發揮生命的價值;反之,必然是雜亂無章,全無生機。 所以儒家倫理可以說以「和」為最高的理想,以「和為貴」。 而這個理想之完成必須大家皆回到人人本具的天性之「理」,以及恢復先聖所制訂的至善之「禮」。 唯有知禮、合理,才能發而皆中節,舉手投足,喜怒哀樂,都恰到好處。 而儒家的「和」,不僅僅只限於人我關係,其必然會擴充到萬物身上,也就是「愛物」。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和為貴是儒家倡導的道德實踐的原則。 出自《 論語·學而 》:“禮之用和為貴”。 就是說,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 意思是,按照禮來處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也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員朱子旺的一個作品。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和為貴. 外文名 :harmony and peacefulness are prized. 出處 :論語·學而. 屬於 :儒家倡導的道德實踐的原則. 解釋. [pre]“ 和為貴”,句出《論語》:“ 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類似的古訓很多, 和為貴、 和氣生財、和氣致祥、 和衷共濟、

  3. 和為貴 儒家 倡導的 道德實踐 的原則。 出自《 論語·學而 》:“ 禮之用,和為貴 ”。 就是説,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 意思是,按照禮來處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 中文名. 和為貴. 外文名. harmony and peacefulness are prized. 出 處. 論語·學而. 目錄. 1 解釋. 2 註釋. 3 譯文. 4 評析. 5 解讀. 和為貴 解釋. 編輯. 和為貴”,句出《 論語 》:“ 禮之用,和為貴 。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類似的 古訓 很多,和為貴、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説的“和”。

  4. 2017年8月3日 · 儒家的以和為貴的思想在歷史上曾經起了促進民族團結加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融合加強民族文化的同化力的積極作用。 所謂「和」,不是不承認矛盾對立,而是認為應該解決矛盾而達到更高的統一。 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前提。 和立身. 與己和,心平氣和. 「與己和」就是自我內心世界沒有劇烈的矛盾衝突,從而保持內心的秩序與平衡,也就是《中庸》說的「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與己和」需要回歸內心生活,必須為自己的心靈保留一個自由的空間,一種內在的從容和悠閑,心平氣和。 「與己和」需要心態平和,遇事冷靜。 如果心態不平衡,對什麼事都抱有成見,凡事抱怨,遇事就失了分寸,怎麼談得上內心秩序? 與人和,和而不同. 《周易》:「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意思是和氣能帶來吉祥,乖張會導致禍殃。

  5. 儒家傳統以和為貴與耶穌愛人如己的呼應方格子 vocus. 向光. 2019/12/22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常聽人說以和為貴但有多少時候我們做的到教會裡,與弟兄姊妹的相處,有時難免會有磨擦;在職場上,與同事的共事,總會有不愉快的時候。 我們都是怎麼做?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時是最常上演的戲碼,因為這最能息事寧人。 然而,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又能怎麼做呢? 如何讓自己行在上帝的眼中看為是正的事? 這是一門說淺不淺,說深不深的課題。 而在這背後,又有什麼可以讓我們去反思? 透過衝撞有沒有可能有新的看見? 這在我們傳統的儒家教育之下,會不會是新的衝擊? 《論語》〈學而〉提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6. 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 《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楊遇夫《論語疏證》寫道:“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 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 馮躍利書法 落款為禮之用和為貴. 曾子覺得,禮的推行和套用要以和諧為貴。 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 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 有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 在當時,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 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 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係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

  7. 有子說:「禮法的運用以和為貴。 這是最美好的傳統,適用於一切事情。 但僅知道『和為貴』是不行的,違反禮法而講『和』是絕對不行的。

  8. 所以儒家倫理可以說以為最高的理想和為貴」。 而這個理想之完成必須大家皆回到人人本具的天性之」,以及恢復先聖所制訂的至善之」。 唯有知禮、合理,才能發而皆中節,舉手投足,喜怒哀樂,都恰到好處。 而儒家的」,不僅僅只限於人我關係其必然會擴充到萬物身上也就是愛物」。 撰稿人:謝居憲,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 < 返回列表. < 上一則 下一則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