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1日 · 「實力」是要讓夥伴瞭解你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而「親和力」則讓他們願意接近你,覺得彼此「頻率」相近,他們才會主動找主管談話或請教,最終達至溝通目的。 學會聽,給對方肯定. 就如同我們接觸客戶,必須瞭解他們對哪些話題有興趣,找出彼此的共同點;同樣地,接觸年輕的夥伴或部屬,也必須瞭解他們興趣與喜好,無形中築起溝通的橋樑。 當彼此有共同話題,就會有交流,且當主管把他們當成是客戶,不要抓著發言權,而應留心聽他們說話,就會聽出他們沒說出口的「心裡話」。 在溝通之中,聆聽是最需要掌握的功課,很多人只會說、不想聽,但在輔導的過程中,聽比說更加重要。 當我們學會「聽話」,認真思考說出的每句話,雖然話不多,卻能句句正中靶心, 說中他們的「心事」。

  2. 2023年2月1日 · 「一開始挑戰是恐懼的,當時列出的緣故名單不到30位,實在是沒有信心。 」換言之,當時陳玉婷現有的名單儘管都購買了保單,3W也只足夠堅持10週。 當時的主管給了陳玉婷一個「3W=Success」木座標語,意旨挑戰3W等於邁向成功,從此在陳玉婷的心中植入了明確目標(3W)的意識。 既然下定決心就勢必達成,要達成就必須要有策略與方法。 包括,每週列出50個名單,每週三都要把下週的約訪安排好;每週五、六進行業績總結,同時檢視是否蒐集到了50個轉介紹名單。 就這般周而復始過著表格檢核的日子,體現在紮實的每日行程安排、轉介紹的名單蒐集、持續的角色演練、典型固定工作時刻表等。 最終,建立起了良好習慣,不只是工作習慣,更包含著生活習慣與健康習慣,如同呼吸一樣自然,更逐年提升了專業能力。

  3. 2024年5月1日 · 《重複的力量》 國際天后李玟(Coco Lee)因飽受乳癌及抑鬱症纏身於2023年7月離世,享年48歲。 據港媒《香港01》報導,李玟在香港名下有7棟房產,物件有豪宅及商辦,大部分位於香港島傳統地段,包括山頂、中半山、西半山等地,市值高達2億2,000萬元港幣,折合臺幣約8億8,000萬元。 據知情人士透露,李玟已立好遺囑,稱「所有財產都會留給最愛的媽媽。 」不過,外界仍擔心遺產是否會全落入曾爆出外遇的加拿大丈夫樂裕民(Bruce Rockowitz)手中,甚至傳聞其打算找律師來推翻李玟遺囑,認為李玟財產皆要留給母親可能是假的。 不過,港媒也報導,李玟名下不動產有「長命契」,能成功阻止樂裕民奪產,究竟「長命契」是什麼?

  4. 2018年6月1日 · 成功團隊 成就首批雙百IDA,香港保誠保險卓越行政總區團隊的成功祕訣 文 盧美靜 照片 本刊照片、受訪者提供 IDA並非一個挑戰,而是一個邁向卓越的機會,成為IDA百人團隊是香港保誠保險卓越行政總區團隊的基本要求,將IDA的主題融合在團隊發展策略上,引導團隊朝著正確清晰的方向前進,讓團隊 ...

  5. 2023年9月1日 · 2023 年 9 月 1 日. 0. 279. 透過行業優秀人員的深入分享,我們可以發現,落實「基本面」是面對時局下一層層考驗的不變之道。 所有的成功與成就,都是從基本做起。 業務員的「獲客力」一直以來都是市場相當關注的議題。 尤其,在最近這1、2年的時局當中,面對世紀疫情、業務員市場競爭、法規制度變遷、少子高齡人口結構的環境裡,如何強化全方位展業的能力,有效獲客,進而獲得穩定、理想的收入,成為保險從業人員能否長久留存於行業的關鍵。 一場疫情,加速了保險業務員的轉型之路,從過去所習慣的面對面實體接觸模式,轉變為必須透過線上媒介服務客戶,才能得到更多促成保單的機會。 縱使疫情已過,多數民眾更加仰賴數位工具聯繫的習慣也早已養成,業務員得發展出線上結合線下的有效展業模式。

  6. 2019年10月1日 · 在保險行銷上,促成保單成交的要素,專業知識大約占20%,專業技巧也約占20%,相互的信任反倒是占了60%,這結論對許多保險菁英來說想必都心有戚戚焉。 但是,該如何提升保險業務人員與客戶之間的相互信任? 答案是,持續的經營客戶關係。 固定的時間經營客戶,遠比想到再經營客戶要來得有效,若將定期聯絡構成行之有效的系統,便能夠有效提升夥伴的成交率與增員率。 因而,張瀞心將客戶分為4個等級: D級:簡單認識,有聯絡方式的人。 C級:不大熟悉,許久未見的人。 B級:能夠聊私人心事的人。 A級:能遞交建議書的人。 D級客戶是最多的,只要一打開臉書或者LINE、微信等通訊軟體,隨便翻都能看到許多。 C級客戶少一些,許久未見的朋友,或者是國小同學等,有在聯絡卻不太會約出門碰面。

  7. 2018年5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權,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