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月9日 · 分享. 讚好 0. 潘麗瓊/資深傳媒人. 俞琤宣佈離開商台自我有記憶以來俞琤商台她是商台的精神領袖沒有俞琤的商台會怎樣有一個非常可笑的說法商台因為地方不夠用看中俞琤的辦公室超大反正她很少回來也沒有出糧她告別商台是遲早的事於是順理成章地安排辭職事件。 的確,俞琤少返商台,商台早已進入「後俞琤年代」。 銷售由總經理陳靜嫻打理,創作由林夕的徒弟填詞人林若寧(真名龐健章)掌舵。 但俞琤的影響力仍然存在,軟硬、叱咤、有誰共鳴、拉闊、在晴朗的一天出發,都是俞琤的代表作。 今天年輕人熱捧的《一百毛》班底如林日曦等人,亦是俞琤的徒弟,他們身上都流着商台的DNA。 近年,俞琤對商台的那團火已然減退,但視天水圍的「天比高」是她的BB。

  2. 2020年11月26日 · 主持:屈穎妍、陳穎欣 熱線:9221-9910 呢個男人 喺黑暴現場老是常出現 佢假扮成華裔港人「江松澗」 喺網絡上非常活躍 佢講一句 示威者就跟住做 佢係咪傳說中嘅「洋指揮」呢? 港督葛量洪貼身保鑣 警隊高層竟然係間...

  3. 2024年5月16日 · 參與聯署的政界人士是「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成員,他們稱在黎智英案審訊期間已被提及超過 50 次,但香港當局卻沒有與他們聯絡。 他們除了要求出庭作證之外,亦希望向法庭提交證物。 早前,從犯證人李宇軒在法庭上作供時指,曾應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委員裴倫德(Luke de Pulford)的邀請,參與IPAC的籌組工作。 BBC報道就引述裴倫德指,「這樁審判的完整到了令人質疑的程度」。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參與聯署的所謂政治人物中,並沒有被本港警方懸紅百萬港元通緝的國安逃犯羅冠聰,以及已逃離香港的黎智英私人助理Mark Simon等人。 如果這些人士都願意回來作證,我們當然熱烈歡迎!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4. 2022年11月1日 · 上訴人為女碩士生吳欣庭,被控於2019年10月13日,蒙面參與在港鐵牛頭角站外參與非法集結,她經審訊後裁定參與非法集結及違反《禁蒙面法》2罪罪成,判監4個月。 她服刑完畢後,提出上訴要求推翻定罪,有關上訴聆訊在今年8月於高院原訟庭進行,高院法官黃崇厚昨日頒發下判詞,駁回上訴,維持有罪裁決。 代表上訴人的大律師在聆訊中指,上訴人在案發現場逃跑,不一定是因為在現場參與非法集結,可能是因為觀塘事件而跑過來。 不過,黃崇厚法官在判詞中指表明不接納此觀點,指上訴人於原審時選擇不作供闡述,現時的說法是乏力的。 客觀而言,上訴人有很多機會和途徑離開,但選擇與其他示威者一起,直至警方出現時才逃跑。 法官又指,上訴人同意牛頭角站外曾有非法集結發生,但否認有參與其中。

  5. 2024年2月2日 · 去年九月開學沒多久,社會驚現幾宗學童自殺案件,我在香港電台主持一個教育節目,於是如常請來心理學家、學者、社工剖析學童自殺問題。 訪談中,學者道出一個現象:社會一般較關注學童自殺,因為孩子受傷、生病、死亡往往容易觸動大眾情緒,但其實,這些年香港最嚴重的自殺問題不是學童不是年輕人,而是老人家,每年自殺身亡的個案中,超過四成半是60歲以上長者。 四成半,實在是一言驚醒,果然,這星期連續幾宗長者自殺個案,連社會也開始醒覺了。 根據撒瑪莉亞防止自殺會的統計數字,2022年共有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當中 60歲或以上群組的自殺數字是破紀錄的,平均每天就有超過一位長者自殺身亡。 令人震驚的不只是數字,而是問題的隱蔽

  6. 2019年10月11日 · 關於吳傲雪的經歷她聲稱自己9月1日早上在葵涌警署期間一名女警試圖為她扣上索帶但因不夠力遂邀請旁邊的男警協助這名男警故意拍打其胸部一下由於無法知道警員編號故感到投訴無門。 另外,她又指控當日下午有兩名女警觀看她如廁及其性器官,而如廁地方附近則設有閉路電視,在七步的距離外亦有一批男警云云。 圖片來源:無綫新聞截圖.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黑色恐怖 拒絕攬炒 中大.

  7. 2023年6月12日 · 台灣「反中運動」太陽花學運前發言人賴郁棻前日(10日)在社交平台Facebook指控,去年9月遭時任波蘭駐台辦事處副處長李波(Bartosz Ryś)兩度侵,不過李波就回應,經台北地方檢察署及台灣高等檢察署調查後,賴郁棻對他的指控並不成立,而賴郁棻的言論可能構成誹謗。 賴郁棻表示,當日在李波家中作客,被他強行抓上床兩次,當時她多次拒絕,並說不要,她形容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猶如「物理上,我的身體留了下來,但感覺得到靈魂抽離往上飄,停在右上角的天花板」。 她表示,李波像變了一個她不認識的人,但另一天她與李波吃早餐時,李波又變回「正常」的人。 賴郁棻斥對方剝奪了她對這世界的信任,對公共事務的熱情。 人生斷裂成「那件事之前」跟「那件事之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