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2日 · 2022年5月2日星期一. 穴位按摩護眼中醫教按兩穴位紓緩眼睛疲勞 (11:41) 圖4之1 - 圖一中醫教按摩董氏光明穴及人皇穴紓緩眼睛疲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明報製圖) 眼睛疲勞有何方法紓緩註冊中醫胡玘君提供按摩穴位的方法有助紓緩眼睛疲勞提醒,眼睛看電子屏幕宜每隔約15分鐘望向遠方,放鬆眼部肌肉。 紓緩眼睛疲勞:董氏光明穴+人皇穴. 董氏光明穴. 位置:內踝尖直後1寸,直上1寸內踝骨上緣處。 留意此穴位與紓緩目痛的 光明穴 位置不同。 【 見圖二 】 功效:入肝、腎二經。 董氏光明穴為補穴,主治眼痠痛、散光,有助紓緩長期看屏幕致眼睛疲勞的情況。 按摩方法:順時針打圈按10次,眼睛疲勞時可按。 人皇穴.

  2. 2022年3月7日 · 穴位一:足三里穴. 位置: 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穴)下3寸(除拇指外,四指並攏的闊度),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闊度)處。. 按法: 每天早上及睡前按摩左右腳穴位各1分鐘可以拇指打圈或按放按一下放開再按的方式按摩。. 功效: 足三 ...

  3. 2024年5月6日 · 飲食習慣會否影響頭汗增多? 辣椒、蒜、火鍋等食物容易發汗,應少吃。 中醫有否方法減少頭部大量出汗? 按以下穴位有助改善發汗排熱幫助身體散發熱氣: 1.大椎穴. 位置:低頭時,脖子和背部相接的地方,有塊明顯骨頭隆起,大椎穴就在它的下方凹陷處(「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隙)。 功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 方法:每次按10下. 注意:脊柱骨折或表面有傷口不能按. 2.合谷穴. 位置:虎口併攏,位於肌肉凸起最高處。 功效: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 方法:每次按10下. 注意:如該位置有傷口不能按. 相關字詞﹕ 頭汗 出汗 中醫教路 編輯推介 熱門HOTPICK. 上 / 下一篇新聞. 天氣炎熱,不少人頭部會大量出汗,令頭髮濕透。

  4. 2023年2月6日 · 要解決惱人的眼周皮膚問題中西醫各有絕招從選擇眼霜穴位按摩針灸醫美療程等對症下藥守住年齡的秘密。 【明報專訊都市人日間忙刷手機晚上忙煲劇24小時金睛火眼極度用神眼袋黑眼圈魚尾紋提早報到

  5. 2023年3月23日 · 本文整合各種祛濕方法包括茶飲湯水按穴生活習慣建議有助改善濕重易疲倦的現象五徵狀助辨濕重 中醫提醒濕重分寒濕濕熱內濕外濕 祛濕飲食各不同. 五招祛濕喝暖水按穴位早睡早起常運動避吃煎炸物戒冷飲. 祛濕茶飲湯水. 祛濕三食材:赤小豆、生薏米、白扁豆【附中醫湯水食譜】 紓緩濕困徵狀:生薏米、香茅. 祛濕輕身茶. 祛濕兩焗茶:扁豆衣扁豆花焗茶、炒米黨參陳皮焗茶. 粟米芯粟米鬚煲水 陰虧津少夜尿多不宜飲. 祛濕不當傷陰 茶勿亂飲. 潤燥祛濕:檸檬汁雪燕薏仁. 溫和掃濕氣:茯苓陳皮煮粥. 解脾經濕困:粉葛粟米赤小豆湯. 舒筋活絡祛濕:粉葛扁豆鯪魚湯. 補氣健脾祛濕:粉葛扁豆茯苓瘦肉湯. 祛風除濕:香茅生薑橘餅湯.

  6. 2022年8月30日 · 1. 太衝穴. 位置:足背第一至二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兩根骨頭交會凹陷之處)。 功效:有助緩和發疹部位燒灼感,亦有平肝熄風、清熱利膽和明目的作用。 按法:用手指以適當的力度按壓,不用太大力,按至產生痠脹感即可。 一組10次,每日可按3組。 2. 合谷穴. 位置:手背食指和拇指掌骨交會中點處,又稱為「虎口」。 功效:有助止痛,以及減少生蛇後的神經線受損,亦具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及調經引產之效。 按法:用手指以適當的力度按壓,不用太大力,按至產生痠脹感即可。 一組10次,每日可按3組。 註: 各人體質不同,如有疑問,應先向註冊中醫或醫生查詢及求醫。 生蛇 實用資訊:

  7. 2022年2月19日 · 1. 開脾穴. 位置:手掌中指第三節正中央點。 功效:調理脾胃,宣通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 主治胃口不開、食慾不振、嘔吐、心悶及頭昏。 按法:以指甲尖輕刺10次。 2. 豐隆穴. 位置:小腿肌肉豐滿隆起的外側位置,外踝尖(足踝關節外側之凸起處)上8寸。 取穴時可以「中醫同身寸」量度,四隻手指為3寸,一隻大拇指為1寸。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及清神智。 按法:每日按10次,可隔日輪流按左右腳,注意不要過度用力按,以免按瘀。 3.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穴)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指並攏的闊度),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闊度)處。 功效: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以及扶正培元。 按法:每日按10次,可隔日輪流按左右腳,注意不要過度用力按,以免按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