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地殼在 板塊運動 過程中,互相碰撞累積應力

      • 地震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地殼在 板塊運動 過程中,互相碰撞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地殼會破裂,釋放出 地震波 ,使地面發生震動,地震可由 地震儀 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 地震規模 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 震度 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 震源 ,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 震央 。
      zh.wikipedia.org/zh-tw/地震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地震 是 地球 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 [1] ,可由自然現象如 地殼 運動、 火山 活動及 隕石 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 [2] ,不過歷史上主要的 災害性地震 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 岩石圈 及 水圈 ──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 土壤液化 、 山崩 、 餘震 、 海嘯 、甚至是 火山 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 [1] 。

  3. 0. 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称 地动 、地振动,是 地壳 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 振动 ,期间会产生 地震波 的一种 自然现象 。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 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 火灾 、 水灾 、 有毒气体 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 海啸 、 滑坡 、 崩塌 、 地裂缝 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 地球 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

  4. 地震發生的原因可以分 自然地震,以及人工地震兩種。 人工地震是指因為人 為 的因素,造成人們感受到地表搖晃,例如核彈爆發。 但這類的地震很少見,因此 一 般我們所稱的地震,都是指自然地震。 人工地震. 自然地震則可以分成構造性地震、火山地震或是衝擊性地震。 構造性地震:是板塊推擠、分離或錯動時所發生的地震。 火山地震:是火山爆發所引起的地震。 衝擊性地震:是有東西撞上地面所引發的地震,像是隕石掉落引起的地震。 構造性地震. 而在這些自然地震的類型中,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也就是構造性地震最 為 常見。 在地球內部,有 一 股推動板塊的力量,當這個力 量 超過岩石能夠承受的大小時,就會發生破裂、錯動,並且釋放出巨大的能 量 。

  5. 地震 是 地球 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 [1] ,可由自然現象如 地殼 運動、 火山 活動及 隕石 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 [2] ,不過歷史上主要的 災害性地震 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 岩石圈 及 水圈 ──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 土壤液化 、 山崩 、 餘震 、 海嘯 、甚至是 火山 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 [1] 。

  6. 2017年5月15日 · 人們嘗試用不同方式去了解地震成因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不過到了 1906 年舊金山地震後人們才連結了地震與斷層的關聯至於 1960 年代才興起板塊學說,也和地震的關係密不可分,板塊學說可以用來解釋地震,地震其實也是建構板塊學說模型的佐證,今天我們不止談科學,也談歷史,從地震的科學史來看人們探尋地震成因的脈絡。 將地震和斷層摻在一起的第一人:萊尹爾爵士. 最早的人們觀測地震的狀況,不過就是「地在搖晃」而已,但因為大地沒事不會搖晃,加上古代人也不會知道地下除了石頭之外還有些什麼,所以也根本想不懂地震是哪來的。 自古以來有許多人嘗試了解地震,不過因為距離理論仍太遙遠,我們直接跳到較重要的一位主角:英國地質學家萊尹爾爵士。

  7. 基本介紹. 中文名地震成因. 外文名 :Earthquake Causes. 屬性 :地震. 時間 :1968年. 國家 :法國. 運動規律. 地殼運動 是自地殼形成以來地殼物質所受到的地球重心的持續作用。 所謂的板塊漂移, 地幔熱對流 , 地球自轉 速度變化,洋底擴張等解說都是不符合 地球起源 和演變的歷史的規則的。 2019年,已有足夠的理由表明,自地殼形成以來,地殼的運行方向受北半球重心作用發生了明顯的規律性變化。 首先地殼是向著北極方向運動,然後逐步南移,至現代南移至 赤道 。 赤道以南理論上不會成為地殼的運行方向。 地殼運動幅度和強度在 時空 上也有很大差別,通常越向北越接近現代越小;越向 南越 遠離現代越大。

  8. (参考资源网) 地震灾害的预防,主要分为地震预测和震后应急响应两个部分。 地震预测是要提前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目前地震预测可以分为地震短临预测和地震中长期预测两种。 地震的短临预测,指的是对未来10天~3个月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人们习惯上认为的地震预测指的就是地震的短临预测。 地震的短临预测主要通过震的前兆(震前可能的前兆现象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异常、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来预测地震可能的发生时间。 比较成功的案例如1975年发生在我国的海城地震,由于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现象十分明显,政府部门提前发出地震预报,有效的降低了地震造成的损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