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文名. 基督徒. 外文名. Christianus. 在《彼得前书》里,首任教皇彼得把基督徒与受苦连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耻,而是荣耀的事。 比较著名的可分为天主教、新教徒、东正教等,而摩门教徒、耶和华见证人等教派被主流教派指责为异端,但也自认为是基督徒基督徒之间有些特别的相称,如称兄弟、姊妹、教友、会友等。 有的基督徒认为根据《圣经》原则基督徒最好以弟兄姊妹相称,不使用教友或会友。 基督徒的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也受教规,例如十诫的规范,如果基督徒行为触犯了法律或者教规,情况严重的,除了受到法律制裁外,还会被从基督教里开除,天主教称之为绝罚。

    • 简介
    • 产生的背景
    • 教派的形成
    • 神学的发展
    • 因信称义
    • 信徒皆祭司
    • 圣经为最高的权威
    • 圣礼
    • 组织制度

    新教即基督教新教,汉语意为“基督教(Christianity 或 Christian religion)的新教会(churches)或新教派(denominations)”;或根据德 (Protestantismus)、英(Protestantism)、法(Protestantisme)等欧洲宗教改革中心地区主要语言中对应单词的原意译为抗议宗、抗罗宗、反罗宗、反对教、誓反教、更正教、改新教等,(也经常被直接称作“基督教”),是与“公教”、“正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

    新教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和教徒形成的一系列新宗派的统称。词源来自德语的“Protestanten”(抗议者)。原指1529年神圣罗马帝国举行的帝国议会中的少数反对派,该派诸侯对于会议通过支持天主教压制宗教改革运动各派的决议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后即以其泛称宗教改革各新教派。

    15世纪的西欧,封建体制开始瓦解。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确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教会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新兴的中产阶级起而反抗旧有的封建神权统治。也随着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新观念,人们开始怀疑以神为本位的旧思想。人文主义者大胆的揭发教会内部的腐败,这样的矛盾下悄悄的埋下了中世纪封建体制的崩溃以及宗教改革的种子。

    新教的抗议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纪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国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扬·胡斯派和意大利的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德国,在瑞士,加尔文的归正运动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响。 到了16世纪中叶,主要宗派都已可以与旧教抗衡。因着教权与王权的权利争夺,新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民族国家或世俗政权的支持与保护。在宗教战争后,根据随之而签订的合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确立的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新教在欧洲的布局,信义宗分布于德国以及北欧诸国;归正宗为德国、瑞士、荷兰以及苏格兰。

    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的主要宗派在教会的组织与崇拜仪式上已有基本雏形。对于教义的认定上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成为体系。新教的神学家编写了大量的神学著作,但其内容多以繁琐的争辩以及考证为主,失去了改教初期那种富有抗议精神的活力。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圣公宗教会,结果把新教运动又推进了一步,产生了脱离圣公宗的新教派,如英格兰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等。随着移民美洲,新教也成为美洲宗派的大宗。

    18世纪资产阶级在欧洲蓬勃发展,在唯物观冲击影响下,新教出现了基督教社会主义、基要主义和自由主义神学等神学思潮。新教内出现的不同运动都衍生不同的派系与教派,其中著名的有灵恩运动、圣洁运动、基督复临运动等。

    主条目:因信称义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3章第23-25节说到“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著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简单来说,信徒得以被称为义不是倚靠任何人为的善行或修练,而是源于神主动的恩典和赏赐,使世人因着圣灵奇妙的工作而向神悔改认罪并信靠主耶稣基督。使徒保罗在罗马书5:1-2也说到“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我们又借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

    此教导建基于《彼得前书》第2章第9节“惟有你们是蒙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体系、是圣洁的国度、是买来作产业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他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故此,基督徒可以用耶稣基督的血,在主面前坦然无惧地事奉他。此教导并非要信徒们轻看全时间被神呼召事奉主的神职人员,或高抬平信徒的地位;相对的是要鼓励所有平信徒,能在所有圣工上积极共同参与,同心合一来敬拜神。

    此新教教导指圣经是上帝所默示,是基督教最高的权威。此教导有别于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条,他们认为教会传统(例如仪式)在基督教的运作也占一席位。

    即天主教所称的圣事。新教和天主教的圣礼观很不同,一般来说新教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两者为圣礼。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后初期本来是承认告解礼的,后来他因为认为告解礼不符合圣经之教导而否定了告解。圣餐礼被视为圣礼是因为根据新约圣经中马太福音26:26-29记载,有关耶稣在最后晚餐中说过的话:“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因为新教一般认为圣经是绝对的权威,所以若圣经有提及的就应该遵行。

    主条目:教政体制 新教一般有三种制度: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一般来说,采用公理制的教会比较多。

  2. 由来. 播报. “福音派一词源自希腊文ευαγγελιον”,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原无派别之意。 整体来说,福音派是恪守传统教义,重视《圣经》代表和学术研究,而不予人视为固执无知。 福音派喜欢定位为“强调教义的宗派”,比基要派更愿听取不同方面的观点。 例如,福音派会与不同的教会合作,但也认为应该限制教会对政治决策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甚至容纳不强调《圣经》是美的观点。 另外,福音派的内部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意见依然存在分歧,但福音派教会仍有相当的参与。 沿革. 播报. 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跟随者,自称为福音派。 当时,这个字词大概表明是改革派或复原派的意思。

  3. 礼拜天. [lǐ bài tiān]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基督教的节日. 展开 3个同名词条. 许多人称星期天为“礼拜天”或“礼拜日”,这个称呼源自基督教。. 基督教有许多节日和节期,节日是每年庆祝一次,比如圣诞节、 受难节 和复活节等等;而节期却不然,它可以在 ...

  4. 40年代初,栾非力、孟向召等变卖 衣物 、 信徒 奉献共筹集5000元维修 礼拜 堂 房屋 。. 1943年11月29日基督徒 聚会 正式挂牌并登记在宽街开始聚会。. 1943年按立:栾非力、李庆丰、乔洁三、马柄南为地方教会长老,孟向召为执事。. 1948年按立:阎迦勒 ...

  5. 编辑. “基督教”一词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使用时比较混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基督教是指凡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即包括了罗马公教 (Catholic)、正教 (Orthodox)、新教 (Protestant)三大派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在内,也就是英语中的Christianity之意;狭义的基督教是指其中的新教。 由于历史原因,在华人中长期以来都习惯只把新教称为基督教。 大陆的新教教会也从不称自己为新教,而只称基督教或耶稣教,而将罗马公教称为天主教,正教称为东正教。 港、台华人为了解决这一混乱状况,把广义基督教称为“基督宗教”,以与专指新教的狭义基督教相区分。 这一用法现也渐被大陆学者所接受。 把广义基督教称“基督宗教”,而“基督教”一词就专指新教。

  6. 古罗马地下墓穴是用来埋葬死去的基督徒的墓地所在根据罗马法律的规定基督徒是不允许葬在罗马城内的因此这些墓穴都是在城外发现的在古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之前古罗马人死后都实行火葬因此土葬的习俗可以说是由基督徒带到古罗马来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