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9月15日 · 南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蔡坤峰指出一般而言通常像陳先生這樣4公分大小左右之息肉來說醫師大都會選擇以手術方式來去除息肉但近年來內視鏡手術進步飛快因此絕大部分的大腸息肉甚至是早期的大腸癌都可以用大腸內視鏡息肉切除手術病人並不需要開刀正確的內視鏡診斷與治療可有效預防並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目前新式大腸內視鏡手術常見有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及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病人通常無須住院有時只要在觀察一兩天內如沒有併發症即可出院既少了開刀的疼痛及麻醉也減少住院時間為大尺寸息肉及早期癌除手術之外的另一種利器。 蔡坤峰醫師表示,由於國人生活及飲食方式日漸西化,使得大腸癌發生及死亡人數每年均快速增加,大腸直腸癌均為男性和女性發生率排行第1名及死亡率之排行第3名。

  2. 大腸息肉切除,您該知道的事 葉人豪 醫師 40,850 定期大腸鏡檢查加上息肉切除,是目前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隨著無痛大腸鏡普及,人們對檢查的接受度愈來愈高;不過息肉切除畢竟屬於侵入性治療,還是有存在風險;對於後續照護,甚至保險

  3. 並非"手術" 我有上網查健保局所定義的處置與手術差異 發現"手術"的定義是 經直腸大腸息肉切除術(Transrectal colonic Polypectomy) 而"處置"的定義有以下兩種 一、大腸鏡息肉切除術 Colonoscopic polypectomy 註:1.包括大腸纖維鏡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7年5月11日 · 傳統切除大腸息肉/腫瘤,是先在黏膜下層注射溶液將病灶隆起後,用電刀線圈將病灶處套住後通電切除,通常對小於2公分的病灶可做一次性的完整切除,2公分以上的病灶則會因無法做一次性的完整切除,碰到局部復發的問題或病理判讀上的困難。 為克服前述的難題,現在發展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先確認病灶範圍並視情況於病灶外側做記號,接著在黏膜下注射黏稠的溶液將病灶隆起,再用電刀沿著病灶外緣將黏膜層切開,再進入黏膜下層做剝離,便能將整個病灶完整地剝離。 此一技術除應用在大腸息肉/腫瘤的切除外,也應用在早期食道及胃部病灶的切除。 腸胃道壁很薄,剝離的過程須十分小心謹慎,避免產生腸穿孔的風險;成大醫院引進此項技術,已有數10名早期腸胃道腫瘤病人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治療。 我要檢舉. 台長: 蔡永源.

  6. 2017年10月20日 · 根據大腸息肉形狀大小選擇息肉切除方式包括切片夾夾除息肉息肉切除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以及大腸直腸部分切除大腸直腸完全切除大腸息肉大於2公分容易有出血腹痛的症狀. 腺瘤性息肉外觀為圓球狀、有明顯突出類似女王頭的柄莖狀結構,進行息肉切除術即可。 大於2公分的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可採取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大於5公分的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因經內視鏡切除穿孔的併發症機率大增,建議進行大腸直腸部分切除,並接受腸道吻合。 楊靖國說明,大腸息肉超過2公分以上,容易發生腸出血、腹痛的症狀,扁平狀的大腸息肉沿著腸道生長,手術過程會先在大腸黏膜下注射生理食鹽水、甘油或玻尿酸使病灶隆起,再使用內視鏡電刀圈將大腸息肉切除。

  7. 2017年10月21日 · 一般來說大腸息肉有三種分類方式: 1. 依據息肉特性將息肉分成: (1) 增生性息肉. (2) 發炎性息肉. (3) 腺瘤性息肉. (1) 增生性息肉:大腸中常見的息肉,產生微小黏膜突起,通常小於0.5公分,不會癌化形成惡性腫瘤,常發生於乙狀結腸或直腸,通常和周邊的黏膜同樣顏色或略為蒼白,可能形成單一息肉,也可能在某段大腸中多個息肉成群生長。 小的增生性息肉為廣基性,無莖,外表平滑,大的可能生長為有莖性,因此光靠肉眼很難區別息肉的種類,需要將息肉取出後利用病理檢查作分析。 (2) 發炎性息肉:又稱之為假性息肉,這是由於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後,新的黏膜上皮新長出來或是過度生成所導致。 發炎性息肉不會癌化,但由於型態有時與腺瘤不易區分,所以仍然需要切片作近一步確認。

  8.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超過50歲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或有大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Crohn's disease)、有大腸癌家族史有家族性瘜肉症高脂肪飲食體重過重少運動抽煙等。 李艷林醫師最後呼籲民眾對抗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可得到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 民眾平日飲食應多吃蔬菜水果,減少動物性脂肪及燒烤食物類的攝取,戒煙戒酒多運動,並利用政府提供的每2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我要檢舉. 台長: 蔡永源.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成大醫院放射線腫瘤部醫師林逢嘉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之放射治療. 【肝纖維化掃描儀】看看你的肝有多硬. 臺南醫院 小小店長萌行銷 給孩子一生中第一個學習付出與服務的機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