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1. GDP近4年中有3年出現收縮. 在中美貿易摩擦、全球經濟放緩和香港本地社會事件的三重利空疊加下,香港經濟在2019年陷入全球金融海嘯後首次負增長。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傳播蔓延讓香港經濟雪上加霜,居民消費和社會投資顯著下降,上半年GDP 實質收縮約9%,創有紀錄以來最大半年跌幅;全年GDP 萎縮6.5%,整體經濟陷入深度衰退。 2021年,得益於疫情影響減弱,貿易活動增強和前期基數較低,香港經濟止跌回升,GDP 錄得6.3% 的反彈,但經濟總量仍不及2019年。 進入2022年,本地新一波疫情嚴重打擊經濟活動和氣氛,使得原本正在復蘇的經濟再受重創,疊加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和世界主要央行急劇收緊貨幣政策,全年將再現負增長,跌幅或在3%左右。 2. 失業率呈現M型走勢.

  2. 香港整體經濟活動繼續恢復,貨物出口及入境旅遊業穩步復甦,營商氣氛有所回穩。 港元匯率保持穩定,外匯及貨幣市場暢順運作。 香港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六項深化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措施,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及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財務表現摘要. 2024 年第一季度,本集團提取減值準備前的淨經營收入按年增長16.8%;按季上升5.4%。 把握市場利率上升的機遇,積極主動管理資產及負債,帶動貸存利差擴闊,計入外匯掉期合約的資金收入或成本後的淨利息收入按年上升20.5%,淨息差按年擴闊11 個基點至1.61%。 港元市場利率較上季度明顯回落,淨息差按季收窄7個基點。

  3. 疫情演變成全球大流行,衝擊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金融市場急劇波動,投資者避險情緒高漲,各類風險與避險資產均一度被拋售,觸發資產價格大跌和流動性緊張;多國央行和政府紛紛推出貨幣和財政政策維穩,力度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歡迎關注「中銀香港研究」公眾號,經濟金融深度分析盡在掌握. 聲明: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判斷,不反映所在機構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供應與需求同受打擊. 有別過去大多數由政府財政失衡或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這次疫情同時衝擊供應與需求兩方面,因此對經濟表現造成更大的破壞。 供應側方面,各國陸續封城隔離,生產停頓。 不但影響本地市場各類產品的供應,而且在全球化分工下,各國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零件、半製成品等進口互相依賴,停工會造成供應鏈中斷,嚴重干擾全球製造業。

  4. 數字經濟的應用,降低了遠程交流溝通的成本,使得過去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能完成的工作或交易,在無接觸的情況下也能實現,大大拓展了全球供應鏈在空間上的區位選擇。 在價值鏈方面,數字化下,生產要素和最終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優勢企業利用自身豐富的數據資源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市場需求和生產的優化改進,增強了全球價值鏈的定價權。 尤其是在電子商務,數字化平台等新的商業模式興起之後,發達地區和跨國企業的優勢愈發明顯,而後發國家和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最後,數字化打破了物理時空限制,重構了社會連接關係和組織模式。 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當下的人類社會在物理世界之外構築出了一個數字網絡世界。 同時,物理世界和網絡世界已深度融合,數字化生活時代已經到來。

  5. 中期業績報告 - 2023. 請按以下連結開啟整份業績報告:. 2023年中期業績報告 (寄發予股東之印刷版本) 2023年中期業績報告 (印刷版本) 亦可以分部方式瀏覽:. 封面. 目錄. 財務摘要.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簡要綜合收益表.

  6. 財務效益穩中有進盈利企穩回升. 本集團2022 年收入及盈利企穩回升,提取減值準備前之淨經營收入為港幣569.32億元,年度溢利為港幣290.38 億元,兩者按年均增長16.2%。 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為8.78%。 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 本集團總資產為港幣36,850.5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3%。 客戶存款總額為港幣23,772.07 億元,客戶貸款總額為港幣16,495.10億元,分別較上年末增長2.0%及 3.2%, 在本港市場份額持續提升。 董事會建議派發2022 年末期股息每股港幣0.910 元,連同中期股息,全年每股股息為港幣1.357 元,股息按年上升20.1%,派息比率增加至53.0 %。

  7. 2021年的危與機. 新冠肺炎帶來的公共衛生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深度衰退,金融市場大幅震盪。 在2020年快將完結之際,疫苗面世,為我們的生活逐漸回復正軌、以致全球經濟復甦帶來曙光。 然而,多國政府為了應對疫情衝擊而推出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所產生的潛在金融風險值得我們警愓;與此同時,疫情加速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演變過程,以及國際宏觀格局的變化,在新的形勢下,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2021 年,全球經濟將會在危與機中前行。 資產價格泡沫爆破的風險. 疫情以來,全球央行開啟了新一輪的寬鬆浪潮,力度更甚於2008 年金融海嘯時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