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8年5月5日 · 作者袁保新於本書第三、四章探討了孟子哲學中最重要的人性論問題後,可說是澄清了孟子言「性本善」而非「向善」,並透過「實存心」的探討來解決「性不善」的問題。. 就本書結構來說,此人性論之確立可說是使王霸、義利之辯取得了價值根源與 ...

  2. 孟懿子 (-前481年),姬姓,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名何忌,世稱仲孫何忌,諡號懿,是孟僖子的兒子,南宮敬叔的哥哥。 母親泉丘人之女。 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孟僖子臨終之前,讓孟懿子、南宮敬叔都要將孔子作為老師。

  3. 《本生論第三十一章》也記載:如果經由聽聞正法可以令學員心生信心,心中生堅定不移的妙善歡喜,啟發智慧並消除愚痴,即使用自己身上的肉作為代價,去換得聽聞的機會也是合理的。

  4. 2015年10月15日 ·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是世家的公子。 父親孟懿子乘問孝道於孔子,兒子孟武伯也來問孝,孔子的答復,和答復他父親的是兩樣情的。 可見孔子的教化是,因機緣不同而教化之。 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 ”這句話是說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種憂愁、擔心,多麼深刻,你要去體會這種心境。 孔子這句話,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你,才真能體會得到。 孩子生病了,心裏又著急,又放不下,又不敢走開,心裏記掛著。 這種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憂”。 孔子對孟武伯說,對父母能付出,如同當自己孩子生病的時候,那種程度的關心,才是孝道。 ※疾病的造成 分為「生理」與「心理」,生理是日常生話不規律,違背自然法則而產生的,心理是人出生時秉受天地二十八宿的氣稟拘,也就是人的脾氣,個性,情緒及偏差的觀念形成了貪、嗔、痴,這都是生疾病之源。

  5.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 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 如果心想「今天不會死」,或「大概不會死」,就表示我們的心執持在「不會死」的想法,就會準備安住於今世,而不會籌 ...

  6. 下面就一步一步來解釋這種道理。. 初經義者,謂於二我顛倒執著,所施等未清淨故,說為魔業,非說施等皆是魔業;若不爾者,六度俱說靜慮、般若,亦當許為是諸魔業。. 第一段經文(《諸經集要》)的意思是說,由兩種「我」(人我、法我)的顛倒執著發動的 ...

  7. 2020年10月17日 · “ 無 ” 是形容痛苦的深度,從一個感冒的小苦開始,痛苦的程度可以一直加深到無間地獄難以思量的苦難。 面對如此深廣的痛苦,反問自己:身陷在如此可怖的苦海中,不時襲來痛苦的波濤,可是自己的心仍然毫不在乎,在苦因當中歡喜,日夜不斷地散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