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1日 · 一、颱風. 因為臺灣的地理位置,颱風路過頻頻,雖然為臺灣帶來巨大雨量,一年雨量約有5成來自颱風。 但根據產險公會資料統計,過去十年臺灣因為颱風所承受的經濟損失,也讓經濟遭受很大衝擊,侵臺颱風每年都會來到,幾乎是無法避免,重要的是我們為自己規劃避險的保障到底夠不夠? 二、梅雨季(豪雨事件) 臺灣的平均年降雨量在2,5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梅雨季與颱風季,梅雨季約占一年雨量的2成。 根據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長年研究,自二 年開始氣候開始變化,過往梅雨季為期三十左右,如今縮短至二十~二十五,但總雨量不變,也就是說單日雨量變大,沖刷的力量增強,梅雨季導致災害的比例也大幅上升。 做好防洪設施與風險管理,並安排足夠的保險保障,成為降低損失的重要關鍵。 三、地震.

  2. 2021年3月1日 · 「年繳500元,隔離14天,理賠10萬元」是這張防疫神單於坊間流傳的簡易訴求,也是最吸引大眾之處。 那我們要不要想想, 如果隔離的時間是140呢? 是1,400呢? 甚至是1萬4,000呢? 那應該花多少錢來買一張保單才合適? 我們都知道,有人因為疾病或意外必須要在醫院待上好幾10,有人因為罹患重大疾病或重大傷殘,整個醫療療程必須要花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甚至於有些人因為一場意外事故、一個疾病從此與家人天人永隔,他們的「隔離時間」都比14天多了好久,多了好幾倍! 而對於因為疫情而必要的隔離,對大多數人而言,所產生的最大困擾往往僅是生活上的不便,當然對某些人而言也可能造成收入的減少。

  3. 2024年2月1日 · 有些保險公司統計的是14個月、26個月的繼續率,而非13個月、25個月。差別在於各家公司保單繳費的寬限期(有的客戶在保單繳費日雖然沒有成功繳費,但會在寬限期內補上。而在統計繼續率時,也會將這部分保費統計進去)不一,有的是30、有的是60

  4. 2020年5月1日 · 簡單地說如果過往每年有二十天要面對豪雨如今要面對的就是超過每年三十四天的豪雨平均每半個月就有一天要被潑瓢大雨淋地全身狼狽甚至有可能伴隨著狂風挾帶樹枝及雨水沖刷對民眾的人身安全著實是一大危害。 衛生福利部二 一八年公布的《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指出,氣候變遷對於人體健康分為「直接危害」及「間接危害」。 直接危害為溫度變化造成的心血管、呼吸道疾病,以及洪災造成的意外傷害。 比如二 一九年七月的熱浪,荷蘭單週死亡人數足比往年高出了400人左右。 間接危害則是因溫度及雨量改變,影響微生物、蟲媒孳生,產生腹瀉及登革熱等傳染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夏季與梅雨季之後爆發登革熱的機會,與五十年前相比高出了30倍之多。

  5. 2018年11月1日 · 今年八月二十三日熱帶性低氣壓帶來嚴重水患,二十四小時雨量超過600毫米的強降雨,造成南臺灣許多地區嚴重水災,帶來的財物損失非常巨大(見表一),部分地區的水患甚至四、五天才退去。 面對無法避免,難以預測的天災,民眾能透過產險,分擔房屋和汽車因水患所帶來的損失。 透過產險保障規避風險. 面對無法避免、難以預測的天災,民眾能透過產險,分擔房屋和汽車因水患所帶來的損失。 第一產物保險副總經理林仲修表示,住宅的部分民眾可透過「住宅火災及地震基本保險」中附加的「颱風及洪水保險」、「擴大地震保險」來轉移風險,減少地震、颱風或洪水所造成的房屋毀損等財物損失。 對此,泰安產物保險資深協理丁榮光也建議,市場上一般住宅火險的理賠都有折舊的問題,而另一種「居家綜合保險」則是在保險額度內採「實損實賠」不扣折舊。

  6. 2019年1月1日 · 要想在同樣的時間條件下創造更高的業績,業務人員必須提高時間利用效率,提高每一單位的時間產能。. 創造大於二十四小時的價值. 對於業務人員來說,合理安排時間,能更好地開拓客戶,創造更高業績。. 比如提升時間利用效率後,日平均業績提高並超過 ...

  7. 2019年8月1日 · 專家估計,臺灣約有200萬人聽力受損,且聽力受損的年齡有逐漸下滑的趨勢,年輕人重聽的情形愈來愈普遍,預估平均每7位的聽覺障礙求診病人,就有1位是年輕人,尤其16〜20歲的青少年更是占了五分之一。. 專家指出,聽力一旦受損,便需要終生倚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