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21日 · 北京雜種早前獲選為M+策展的北京如煙往事放映活動但官網僅顯示片名為張元作品」(A Film by Zhang Yuan),不見北京雜種4字。 (網站截圖) 昨在Google搜尋「M+北京雜種」,相關M+網頁的標題仍顯示「北京雜種」。 【明報專訊】M+博物館前日 (19日)播映1993年內地獨立電影《北京雜種》,但M+官網顯示片名為「張元作品」,比原片短3分鐘;據了解,「有關方面」要求電影改名才可在港放映。 有電影業人士稱內地會因同音字會要求改名,但香港未曾聽聞有此要求,認為「香港電檢處自己過敏咗頭,諗多咗」。 有學者認為不一定是因名字帶來「聯想」,或與電影具中國文化反抗的背景有關。 獨立電影 「雜種」喻城市邊緣人.

  2. 愛玲出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其父親志沂 (清末名臣佩綸之子)是思想守舊的少爺,倚靠遺產度日,且沉迷吸食鴉片;母親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黃素瓊,受西方文化薰陶,思想較前衛,即使子女年幼,黃素瓊仍決心遠赴英國留學。 數年後,志沂與黃素瓊離婚,愛玲與繼母不和,更曾因此被父親軟禁和毒打。 她離家投靠母親,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她變得獨立和勇於反抗。 複雜破碎的家庭背景對愛玲影響尤深,其作品常影射自己的痛苦經歷,並刻劃出舊式家庭和封建父權的陰暗。 曾遭父軟禁 作品刻劃封建社會的陰暗. 愛玲的童年看似不快樂,但無礙她的寫作才華,她童年時已寫下第一部小說,中學時亦經常在校刊投稿。 愛玲先後考上英國倫敦大學及香港大學文學院,但都因戰爭爆發被迫放棄學業,其後全心投入創作,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

  3. 2019年9月13日 · 2019.09.13. 星期五. 有酬徵稿. 昔日新聞. 明報 > 新聞 > 港聞. 閱讀篇章:〈狂〉 - 春榮. [2019.09.13] 發表 推文. (圖:鍾錦榮) 《狂鞋:極短篇第六輯》 【明報專訊】鎮長規定全鎮大大小小都要飲用廣場前的聖水。 從此,鎮民思維日趨一致,眼神日漸呆滯,閒暇時以狂拳互毆及觀賞笑鬧劇取樂。 只有他,偷偷在山區挖口井,汲冰涼井水而飲。 冷眼觀察鎮民的舉止,他深覺廣場那聖水一定有問題。 //一// 他要求和鎮長見面。 鎮長不予理會。 他擎舉布條,布條上寫著「規定不合理」「聖水是狂泉」,獨自在廣場前靜坐抗議。 膝旁水壺裝滿井水。 鎮民圍觀,七嘴八舌:「瘋子! 」「神經病! 」「聖水是甘泉,黑白講。 」「可憐,頭殼破一個洞! 消息傳開,鎮民紛紛向廣場集中。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3年10月27日 · 翁靜晶是喝采女主角稱43年後電影4K修復版再上映令她勾起很多回憶,「當年上映有Danny張國榮及鍾保羅現在得我一人是最大分別。 以前大家是細路仔,嘻嘻哈哈好開心」。 她讚自己勇敢,43年後仍夠膽出席,笑言修復部戲之餘,應該將她也修復,再過20年若有8K修復版,她可能要撐拐杖出席。 問當年拍攝有什麼趣事? 她說有很多回憶,那時自己15歲是童工,Danny19歲,有場日落剪影鏡頭,導演要求他們親嘴,他們不想,跟導演爭拗一輪,最後答應拍攝,在太陽下山前幾分鐘,Danny吻她額頭代替,「導演暴跳如雷,但出來效果很好,反映到清純及華人較含蓄的感覺,導演也覺得畫面好靚,證明有時候小朋友扭計扭得啱」。

  6. 2024年5月2日 · 上海廣播電視台旗下新聞媒體「看看新聞Knews」記者嘗試花費16和20元購買從香港和韓國首爾發貨的國際物流速遞紀錄,下單後便收到快遞單號,顯示貨物已從香港和首爾攬收。 該商家請記者先將貨品寄到特定內地地址,一周後記者就可收到聲稱「海外發出」的包裹,在速遞公司官網亦查詢到物流單號信息,找不到作假破綻。 時任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法官李曉玲稱,如顧客發現所購商品是假貨,應第一時間蒐集證據,包括商品照片、交易訂單截圖、與商家聊天紀錄等,若商家拒絕賠償,消費者可向內地消費者協會投訴或向法院起訴。 2023年9月新華網報道,網上維權平台「黑貓投訴」上,以「假貨」為關鍵字可搜到逾18萬宗投訴。 不少疑似假貨都來自「海外代購」等渠道。

  7. 2016年10月28日 · 好品德:寬容禮讓 管寧言傳身教. [2016.10.28] 發表 推文. 【明報專訊】若每人都互不相讓,社會就會紛爭不斷。. 《三國誌.管寧傳》中,記述了漢末三國時期,隱士管寧的禮讓事跡。. 在管寧居住的村子,村民常為了打井水而爭吵。. 因此,管寧在井旁添置很多 ...

  8. 2019年5月27日 · 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在2018年7月公布有關社交媒體和青少年精神健康關係的調查,以網上問卷訪問2045名小四至中六的學生,發現93%受訪學生有使用社交媒體,94%最常以智能手機瀏覽社交媒體。 分享照片為主 或致年輕人焦慮. 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與使用社交媒體習慣有關,2017年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調查5個社交平台與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關係,其中YouTube被青少年評為對精神健康產生最正面的影響,其次是Twitter和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的評分最低,被認為是最不利精神健康的社交平台。 皇家公共衛生學會總裁克拉默 (Shirley Cramer)指出,Snapchat和Instagram以分享照片為主,這可能是引致年輕人缺乏信心和焦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