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5月15日 · 今以屬獄。 」公喟然曰:「赦之。 (1)本篇異文頗多,今擇善而從,限於篇幅,不一一註明。 (2)解:肢解。 (3)支解:即「肢解」。 支,「肢」的古字。 (4)從寡人始:景公以「從寡人始」回答「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問題,文意並未圓足,或有缺。 (5)以屬獄:即「以之屬獄」,「以」相當於「將」、「把」,「以」的對象 (即「養馬者」)承前而省。 屬,「囑」的古字,囑託、交付,引伸為送交監獄治罪。 (6)數:列舉。 (7)善:喜愛。 語譯填充: 齊景公 (a)_____人飼養他的愛馬,馬 (b)_____病死了。 景公大怒,命令侍從拿刀肢解養馬的人。 此時晏子在景公跟前侍候,景公身邊的侍從拿着刀向養馬的人走去。

  2. 2016年10月14日 · 文言範文:〈始得西山宴遊記〉寫作手法分析. 【明報專訊】1 善用襯托. 以永州山水襯托西山之怪特. 在遊歷永州山水時,儘管已經「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不過未有留戀,亦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法華寺西亭看見西山 ...

  3. 2021年5月11日 · 【明報專訊】讀書人,今曰知識分子,古謂之「士」。 士的觀念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過兩次重大演變:第一次在孔子時代,第二次在宋代,以范仲淹為典範。 士的演變:從貴族下流至百姓. 春秋以前,士本為最低一級貴族,再下一階層便是普通老百姓的庶民。 當時知識仍由貴族壟斷,士須要學習六科:禮、樂、射、御 (駕馬車)、書 (文字)、數,稱為六藝,受訓後按擅長的技能,在政府中從事不同職務。 文言中士、事、仕 (做官)——還有史、吏、使——等字因此有引伸關係。 須注意六藝兼包文武,貴族既學文也習武,所以士是文士,亦是武士,文武不分家 (見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變〉)。 貴族的老師是軍人,所以師的本義是軍隊。 春秋開始禮崩樂壞,原有社會秩序瓦解。

  4. 2020年12月15日 · 培養對他人的同情關懷 (仁),有兩途徑,其一從親情開始。. 在正常家庭中,子女最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護,因而容易培養出也關心父母的情感 (孝),這是超越一己欲望,關懷他人的開始,連愛護自己的父母也不關懷,又怎能關懷別人?. 所以說:「孝為仁之 ...

  5. 2018年3月23日 · 一、善用疊字,感情強烈. 通過疊字,將自己的行為、當時的環境特點和內心感受重複呈現,文章的節奏變得緩慢,令人感到作者無了期的沉痛和哀傷。 當中「尋尋覓覓」是行為,「冷冷清清」是外在世界,「悽悽慘慘戚戚」是內心感受,反映了孤獨悽楚之情。 其中「悽悽」、「慘慘」、「戚戚」詞義稍有不同,皆指悲傷之情。 作者這樣處理,將內心複雜的感受呈現人前。 此外「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作者運用疊字,呈現秋雨綿密落下的情景。 當中「點點滴滴」一句,就讓人有感秋雨和作者的愁思一樣,延綿不絕,永不休止。 二、直接抒情,感人至深. 作者通過直接抒情,將情感直白地宣之於詞句之上,令人感受深刻。

  6. 2016年11月11日 · 解說. 在〈牛〉中,「我」帶着童和荑展開了一次尋找之旅,穿過叢林河流,經歷疲乏、飢餓和生病,也有滿足和快樂。 最後來到一個山洞,終於看到他們最渴望的牛。 有趣的是,這群牛以莊嚴而奔騰的姿態展現眼前,而且形態各有獨特,令人目不暇給。 然而他們很快便意識到,那只是壁上的牛。 牛如神明 照亮人心. 牛於「我」和童都各有特別的意義,不僅只是一個形象,更指涉不同的意象。 身為領隊的「我」,沿路上一直照顧着童和喜歡的荑,在「我」眼中,他們是純粹的、容易滿足的人,相比之下,「我」是成熟的照顧者。 當雨水湧進洞穴時,「我」無法同時救下二人,又扭傷了腳,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擾和危機。 此時「我」看到壁上美麗的白色犂牛,就像一頭泰然自若的安牛真實地出現在眼前,甚至連牠身上的白毛都好像在柔和地翻動。

  7. 2016年9月30日 · 內容分析. 1)交代身份. 作者因為革新失敗,被貶永州,一直被投閒置散。 由於自己是帶罪之身,因此自稱「僇人」,至於「恆惴慄」,就是指終日戰戰兢兢的心情。 2)遊歷過程. 作者在公餘與友人結伴,在永州附近遊歷。 作者寫一行人遊歷了「高山」、「深林」、「迴溪」,並自言是「幽泉怪石,無遠不到」,自以為已經盡覽永州奇山異水。 3)宴飲過程. 作者在遊歷的時候,跟友人「披草而坐」,甚至是「傾壺而醉」,喝醉後就「相枕以臥」,平日思慮的事情,在夢中也會出現,醒來之後,就想離開當地。 佈局重點. 作者撰寫這一段的目的: 1.交代身份,並為遊西山作鋪墊。 2.以永州各處山水,突出西山景色奇特,與別不同。 3.作者遊西山前「起而歸」,跟下文遊歷西山後「猶不欲歸」的表現,形成強烈對比。 第二部分:得見西山.

  1. 相關搜尋

    文晸赫 朴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