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林行止OBE (英語: Lam Shan Muk [1] ,1940年 — ),原名 林山木 [1] ,另有筆名 史威德 , 香港人 ,籍貫廣東 潮州 澄海 。. 香港 《 信報財經新聞 》創辦人,長期主持報刊筆政,有「 香江第一健筆 」之美稱。. 他早年在 廣東省 汕頭市 澄海區 出生和生活,曾 ...

  2. 林行止由1973年至1996年末,二十四年來每天在《信報》撰寫社論《政經短評》,分析評論香港及世界政經形勢,被譽為「香江第一健筆」。 他因工作緊迫及疲憊,於1997年初停寫內容不得不局限於時評的社論,轉寫時間壓力較輕的《 林行止專欄 》。

  3. 林行止有「香港第一健筆」的稱號,他在《信報》撰寫的《林行止專欄》與《政經短評》,分析評論香港以至世界政經形勢。 林行止善於把艱深複雜的經濟理論,以淺白的文字描述與分析;他寫的文章內容不限於政經,也包括古今中外、各類嗜好、所見所聞。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0年5月21日 · 1984年初中英第8輪談判前夕,英方節節敗退,北京及其代理力推「港人治港」概念,大派前途定心丸,誘導輿論支持中國收回香港。. 《信報》林行止 ...

  6. 2018年6月29日 · 今年適逢《信報》創刊45周年,林行止的千金在山翻譯了《香港前途問題的設想與事實》一書,定名Conjecturing Hong Kong’s Future: Lam Hang-chi’s Editorials from th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1975-1984,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早前,在山接受了本社訪問,暢談翻譯此書的緣起和感受,分兩篇發表,以下為訪問內容: 讓英語讀者了解林行止文章. 記者: 《香港前途問題的設想與事實》的文章寫在1975-1984年間,今日翻譯出版先生34至43年前的文章,是否有特別的意義? 在山: 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可讀性。 當年我還很小,對家父在七十、八十年代寫的文章印象不深。

    • 林行止 曾氏綜合政1
    • 林行止 曾氏綜合政2
    • 林行止 曾氏綜合政3
    • 林行止 曾氏綜合政4
    • 林行止 曾氏綜合政5
  7. 林行止 , OBE (英语: Lam Shan Muk [1] ,1940年 — ),原名 林山木 [1] ,另有笔名 史威德 , 香港人 ,籍贯广东 潮州 澄海 。 香港 《 信报财经新闻 》创办人,长期主持报刊笔政,有“ 香江第一健笔 ”之美称。 他早年在 广东省 汕头市 澄海区 出生和生活,曾就读 广州旅汕学校 和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2] 。 他有三名弟妹 [2] 。 父亲于1949年赴香港工作,独留林与母亲和弟妹四人在汕头居住 [2] 。 由于遭逢1950年代中国内地动荡的政治环境,林行止曾与家人流落街头 [2] ,直至在1960年代来港才得以过上稳定生活。 他在1965年取得剑桥文学及工业学院经济学学士学位 [1] 。 事业 [ 编辑]

  8. 筆者反覆檢視、思量事件的經過,得出 此為「曾氏綜合政」有以致之。 以「案情重組」方式推敲,回看當天(八月十八日)陸佑堂內冠蓋雲集,現身的港大門生故舊卻不算多,財勢耀眼的城中豪富,則個 個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