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潘德立醫生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診所位於九龍油麻地加士居道30號 伊利沙伯醫院(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30 Gascoigne Road, Yau Ma Tei, Kowloon).

    • 3506 8951
    • 伊利沙伯醫院
    • 九龍油麻地加士居道30號 伊利沙伯醫院
    • 3506 8888
  2. 2015年9月21日 · 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潘德立表示運動障礙有年輕化趨勢病症多以藥物治療但藥物副作用多病人亦可能食純咗隻藥」,加重劑量亦無法再控制病情醫生的最後撒手鐧」,透過深層腦部刺激術改善病人運動能力。 病人術後平均可減一半藥物劑量,有病人不用再坐輪椅,可自行上街。 林振華(右)去年接受手術後,恢復大部分肌肉協調能力。 (黃卓然攝) 五十三歲的林振華, 八年發現夾餸時手震,後來更感肌肉無力, 九年求醫確診柏金遜症。 他初期以藥物可控制病情,但其後病情急轉直下:「有一晚瞓瞓吓醒咗,全身上下都郁唔到,以為自己癱咗。 肌肉協調能力復八成. 林太對丈夫的疾病感到無助,她哽咽說:「佢食飯想叉住啲食物,隻手不停震,搞到周圍都係,吞嚥又有困難。

  3. 2023年1月6日 ·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潘德立表示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的原理是將電極植入預定的腦部位置之後把電極接上電線再連接置於鎖骨下的刺激器發出電脈衝減少藥物治療無效的震顫從而減少服藥劑量然而並非所有柏金遜症患者都適合這種手術只有年齡少於75歲發病超過5年對一線治療藥物左旋多巴治療有一定反應並通過專家團隊評估的人士才可接受此手術。 為了讓醫生了解病人病發時的徵狀,幫助之後精準調控腦電刺激量及用藥量,醫學界近年研發新一代感應設備,以實時監測腦電波數據。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陳曉暉指出,醫生會在病人覆診時,根據其電子日誌記錄的症狀和腦電波數據,調較系統程式,包括腦電刺激量和用藥量,從而改善病人徵狀,例如突然出現的運動障礙、震顫等。

  4. 2023年1月6日 ·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潘德立醫生表示柏金遜症好發於60歲或以上人士但臨床亦見有30多歲的年輕患者。 潘醫生提醒,患者初期會出現手腳震顫和僵硬等症狀,中後期會容易失去平衡跌倒、說話不清,即使服用藥物也有機會令「開關」現象加劇,即藥效發作至失效的時間短,藥力失效時甚至可完全無法行動,倘發現有關症狀,便應盡早求醫。 柏金遜症沒法根治潘醫生表示倘藥物已無法好好控制症狀合適患者經評估後可考慮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或伽瑪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前者旨在透過植入的刺激器釋放電脈衝,調節腦神經信號以助改善症狀;後者則適用於無法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等患者身上,惟有機會燒灼部分腦部結構,造成永久傷害。 實時監測腦電波數據 助精準調控腦電刺激量及病人用藥量 改善症狀.

  5. 2020年9月7日 · 愛明第一次透過視像探病與孩子相見協助講解病情的醫生為神經外科顧問醫生潘德立左上)。 伊利沙伯醫院資訊科技部自疫情開始已研發系統便利視像探病而4月開始至今九龍中醫院聯網已有680名病人使用過視像探病服務原為孕婦的愛明化名就是其中一位神經外科顧問醫生潘德立醫生指她不幸在家中昏倒入院發現腦血管撕裂導致出血性中風在進行緊急剖腹分娩後成功以與視像模式與孩子相見。 【新冠肺炎】本港今日新增11宗確診個案 5宗經由全民檢測驗出. 視像探病助病人與新生孩子相見. 潘德立提到醫院暫停探病安排,使愛明和剛出生的小兒子相隔於兩個病房,沒法相見,也未被探望。

  6. 2023年1月6日 ·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潘德立表示患者腦幹內的黑質部分退化神經細胞逐漸分解和死亡繼而未能產生足夠的多巴胺令指揮肌肉活動功能受損 ...

  7. 受訪者:潘德立醫生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張煜暉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周家偉先生 (一級物理治療師) h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