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7日 · Readwise Reader 是近年來最受歡迎也最強大的「 稍後閱讀工具 」,雖然需要付費使用(可免費試用一個月),但它結合了 RSS、電子報訂閱,可匯入電子書筆記、 PDF、 YouTube ,也可隨時擷取感興趣的網頁文章,可以說是把「所有數位閱讀可能的來源管道」做了整合,用一個統整的閱讀器統一瀏覽。 當然還不只如此,閱讀的過程我們可以畫重點、做分類,還可以結合 AI 進行摘要。 而最近, Readwise Reader 針對其 AI 摘要推出了新功能:「Ghostreader prompts」,讓使用者可以自訂摘要指令 。

  2. 2023年12月23日 · 作者: Esor Huang 12月 23, 2023. 你的筆記系統中,有多少筆記已經累積、修改超過 10 年的時間? 並且有些最近還會拿出來使用? 我的系統中,有很多這樣的筆記。 我們太過看重新工具、新功能帶來的效益,總以為要找到最厲害的工具、最厲害的方法,才能開始提升自己的生產力,但卻輕忽了微小改變、長期累積可以創造的成果。 這篇文章中,我想要分享: 累積的微小改變 ,比追求新工具的短期效益更為重要。 不要過於重視設計和結構,而忽略了 內容、行動和修正 。 通過 長期累積 可以產生出驚人的系統和引發行動。 提供一個建議實踐流程,幫助我們 開始撰寫要累積 10 年的筆記 。 2024/3/8 新增這篇文章的影片解說版本 : 筆記,累積的效應,2024開始撰寫我們的第一則10年筆記.

  3. 4 天前 · 每天早上,我都會打開這個月的待辦清單筆記,在上面快速確認調整今日的行動,隨時把需要的專案任務行動謄寫過來,或是把無法近期完成的行動再謄寫修正回專案任務筆記。 如果回看這 101 則每月待辦清單,有幾個可能和一般列待辦清單方法不太一樣的地方: 既然這麼需要待辦清單,我卻沒有使用更方便的待辦清單專屬工具? 為何刻意用自己重新手動打字、改寫的方式,撰寫每月、每週、每日待辦清單? 不依靠時間提醒、自動排程等等功能,反而需要每天早上(甚至隨時隨地)去回顧與調整待辦清單? 為什麼故意給自己「這麼大摩擦力」的待辦清單使用方式呢? 其實很多次 時間管理課程 上,都會有學員問我類似問題:「這樣不是常常要在筆記、待辦清單中重複改寫嗎? 」「有沒有更便利的自動提醒、排程功能?

  4. 2018年5月19日 · 1. 如何下載新版 Google 新聞? 新版 Google 新聞目前已經全面上線,你可以在下面幾個連結,取得適合自己使用的新版本: Google 新聞網頁版. Google 新聞 Andorid App. Google 新聞 iOS App. 原本 Google 有推出兩個新聞類 App ,一個是舊版的「 Google 新聞與天氣」,一個是「 Google 書報攤」。 而在這一次的更新中,「 Google 新聞與天氣」被下架了,而「 Google 書報攤」直接改名為「 Google 新聞」,當然內容與介面也全部替換。 新版的「 Google 新聞」介面上有很大的改動,看起來更舒適,更好閱讀。 不過新版「 Google 新聞」也有一個明顯的問題 ,就是對台灣用戶來說,繁體字裡參雜簡體字。

  5. 2013年11月16日 · 這邊我則是利用 Google 快訊來追蹤我需要深入研究領域的每日新聞關鍵字的使用需要一些測試與研究但還好右邊可以讓我即時預覽這個關鍵字可能的追蹤結果。 2. 輸入想要搜尋的關鍵字後,如果右方的預設網頁搜尋結果不是那麼讓人滿意,可以試試看調整「搜尋結果類型」,例如調整到「網誌」或「討論」,這樣可以針對部落格與論壇進行內容搜尋,有時候可以找到更專精、更八卦、更即時的特殊結果。 3. 另外你可以調整「數量」欄位,試試看「最佳搜尋結果」或「所有搜尋結果」哪個更加適合你,可能每個關鍵字都需要不同的項目微調,讓追蹤的內容最適合你的需求為止。 4. 最後,在「傳送至」選擇「資訊提供」,按下〔建立快訊〕。 5. 接著進入「管理你的快訊」,就可以看到所有已經建立的關鍵字追蹤清單。 6.

  6. 2016年5月26日 · 1. 讓資料來源「個人化」且「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並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裡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 RSS 閱讀器 」。 我自己利用 Feedly 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 Feedly 閱讀器統一瀏覽。 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 30 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 Feedly 看看,累積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為那等於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麼。

  7. 2017年3月7日 · 作者: Esor Huang 3月 07, 2017. 我們面臨著一個資料與資訊量都非常龐大的工作環境,面對爆炸的數位資料,應該如何整理才好呢?. 幸運的是,我們也身處一個數位科技持續發展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有更好的數位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用「 不一樣的思維 」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