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香港中環砵典乍街 歷史悠久的砵典乍街又名「石板街」,顧名思義是指以石板鋪砌的街道。 這裡原先的路段頗為陡直,因此整條街均用石塊鋪蓋成階級,以便行人上落。 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乃為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
      www.landmark.hk/tc/visit/around-central/pottinger-street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4月20日 · 但其實香港有一條街道就因其悠久歷史而被列入一級歷史建築它就是砵甸乍街又名石板街)。 砵典乍街最初由皇后大道中一直向荷李活道鋪建。 由於該街道頗為陡直,因此用石塊鋪蓋地面,並且採用一塊凹下一塊凸起的設計,方便路人行走,更有利於雨水沿兩旁瀉走。 後來,政府於1858年將此街道正式命名為砵甸乍街,以作紀念香港的第一任總督——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的功績。 時至今日,每當途徑砵甸乍街,仍有時光倒流的錯覺,彷彿置身殖民時期的香港。 砵典乍街最初由皇后大道中一直向荷李活道鋪建。 由於該街道頗為陡直,因此用石塊鋪蓋地面,並且採用一塊凹下一塊凸起...

    • 中西區

      具過百年歷史、生產甘和茶的老字號源吉林面臨巨變,據源吉 ...

  3. 2020年8月15日 · 石板街正名為砵典乍街因鋪滿凹凸不平的石板而命名的這條路除了是很多電影取景之外更是一級歷史建築加上石級上的左右兩旁的排檔亦是令這條富有歷史的街道增添了很多本地色彩

  4. 砵典乍 (通稱 砵甸乍 ;英語: Pottinger Street )是 香港 的一條街道,位於 香港島 中環 ,獲 古物古蹟辦事處 列為 一級歷史建築 。 街道連接山上的 荷李活道 及山下的 干諾道 中,其中 皇后大道中 至荷李活道一段由於頗為陡直,故用石塊鋪蓋路面。 石塊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此舉既為方便行人上落,又能讓雨水沿兩旁瀉走,因此人們又習慣稱之為 石板街 ( Stone Slabs Street )。 石板街聚集了許多老舊的小店和攤子,部份店鋪還保留了從前鐵皮屋的特色,遊人可以見到街上搭建的綠色小屋,十足老香港的風味。 香港政府 在1858年將此命名為砵典乍以紀念第一任 香港總督 砵甸乍 [1] 。

  5. 歷史悠久的砵典乍街又名石板街」,顧名思義是指以石板鋪砌的街道。 這裡原先的路段頗為陡直,因此整條街均用石塊鋪蓋成階級,以便行人上落。 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乃為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 這條街道其後伸延至填海土地,但舊有路段仍然保留原有特色,成為遊人拍照和電影取景的熱點。 街道兩旁有不少老攤檔,主要售賣紀念品和化裝舞會的服飾,因此成為了市民為萬聖節置裝的熱門地段。 官方網站. 標籤. 街頭風貌. 砵典乍街. 查看詳情. Keyboard shortcuts. Map data ©2024 Google. Terms. Report a map error. 「石板街」把老香港活現眼前.

  6. 2020年2月8日 · 石板街見證殖民歷史. 【明報專訊中環是香港的心臟地帶也是旅遊熱點其中皇后大道中至荷李活道路段用石塊鋪砌一凸一凹方便雨水流走其後該路段稱作石板街」,是本港一級歷史建築之一。 政府於1858年將之命名為砵甸乍街,以紀念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爵士 (Sir Henry Pottinger)在任時的政績。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明報跨年大激賞 限時優惠. 訂閱低至74折及. 豐富禮券回贈. 立即訂閱.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7. 2021年4月21日 · 已有150年的石板街仍然歷久不衰沿着斑斕灰白相間的石板步道兩旁有不少小店面具店裁縫店二手舊書店復古服飾店等穿插現代感強烈的食肆酒吧比鄰交錯在古老街邊對照著隔街上聳立的國際金融中心購物中心形成強烈對比卻又不違和的中環風情讓遊客印象深刻中環石板街擁有獨特的市井風情是許多知名電影取景地方例如梁朝偉與張曼玉的花樣年華」、「十月圍成梁家輝受傷的地方李安大作中湯唯與王力宏吃路邊攤的場景等。 也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常到此「打卡」。 (馮瀚文 攝) [責任編輯:謝燁挺]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圖集 | 觀塘海濱音樂噴泉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打卡. 圖集 | 觀塘海濱音樂噴泉啟用. 圖集 | 一周圖觀世界.

  8. 2023年11月1日 · 上環的歷史與藝術感,可以從一個個可愛又通俗易懂的街道別名體現出來,例如:高陞,又名「藥材」;摩羅,又名「古董」;文咸西、德輔道西、永樂等組成的「海味」;以及較新的「畫廊區」:蘇豪區、荷李活道等等。 此外,這裏亦有不少歷史建築及古蹟,英治時期建築俯拾皆是,當中包括西港城(舊上環街市北座)、醫學博物館(舊病理學院)、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會所、孫中山紀念館等;至於中式古建築方面,最著名的要數清道光年間(1840 年代)建成的文武廟。 上環區的成型,據傳亦跟清代太平天國之亂有關。 當時許多華人為逃避戰火來港,在上環落腳。 憑着他們的資金和營商經驗,上環很快便發展成華人的主要商貿區。 當時最靠近海傍「三角碼頭」的蘇杭和文咸西,成了香港早期轉口貿易集中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