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早兩天看蘋果日報偶然讀到一篇有關資優兒童的專欄簡單來說小童年齡 5 至 15 經過香港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的評估測試常識算術詞彙理解與及一些手眼協調練習等得出總評分 130 分或以上的便屬於資優兒童另外資優兒童有

  2. 的確目前國小的一般智能資優鑑定較能測出數理方面的資賦優異者若只是語文方面的資賦優異者則較難脫穎而出因此所謂的資優教育也有其侷限資優生並非全方位的資賦優異就算孩子不是學校鑑定的資優生也不代表他真的沒有資賦優異之處真正的重頭戲是在複試個別測驗」,除了筆試之外由老師一對一詢問考生各種問題甚至請他現場操作教具。 在這個測驗中,會刷去大半數的考生,在許多縣市中,複試就是最後一關了,通過就取得資優生安置的資格,但是台北市還要加上入班觀察。 我對於兒子是否能通過個別測驗就沒有什麼把握了,一切就看他的造化囉。 兒子對於沒有同學跟他在一起考試,與陌生老師一對一的問答感到緊張,他特別帶了去台南孔廟求得的「智慧毛」來保佑自己的「智慧」,令我很想笑。

  3. 中部縣市還合辦過資優班聯招呢沒辦法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旣然教育部禁止能力分班那就掛羊頭賣狗肉給它編個資優班」。 那不能叫資優班而是補習班」,一再重覆教和考同樣的教材只會讓學生變笨而非資優資優學者專家如是說

  4. Ps1有一個國小中學都就讀資優班的部落客以自身經驗寫了一篇關於資優教育的文章裡面明確定義了資優與績優的不同很值得資優生家長參考: http://readandanalyse.blogspot.tw/2016/04/blog-post_29.html. Ps2:目前台灣的資優教育在小學與中學階段並沒有很好的銜接例如小學的資優班鑑定是跨校的兒子原來的小學並沒有資優班的設置他跨校到有資優班的學校做鑑定通過後可以選擇在原校接受學校額外設計的資優課程或是跨學區轉到有資優班的學校就讀

  5. 什麼是資優兒」?很多家長以為智商比較高或是資優班的學生就是資優兒其實資優是智力創意與毅力三者結合而成而後兩項常被父母所忽略卻也是教育的重點所在資優兒是可以經由父母教出來的

  6. 2018年2月22日 · 擁有資優孩子的煩惱反而是其他人不斷聽見資優兒父母的炫耀或是過多的要求讓資優兒父母反陷入被孤立的窘境資優兒童雖然具有許多特殊的特質但是在彼此的智力學業成就人格特質生理遺傳上仍有很大的差異性

  7. 歸納整理對於大腦最新的研究與發現,你必須掌握幾個重點:正確理解大腦的運作趨向→善用啟發心智的方法→強化個人優勢,大腦就能幫助你發光發熱,成就最好的自己。 別再用錯你的腦. 腦細胞會死, 神經可塑性卻持續一生. 人們常以為,聰明靈巧是天才的專利,事實上可能是你誤解自己的腦,它才無法盡情發揮。 「成年人的大腦不能改變」這觀念其實大錯特錯。 害得很多家長忙著在孩子連話都不會說時就送去「開發大腦」,以為這樣能確保孩子的聰明才智。 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成人的大腦依然具有可塑性,能因應環境改變及獲取新的訊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不管是認識新朋友還是發明回家的新路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