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12日 · 許多跨國企業不理會西方政客對華「斷鏈」、「去風險」的鼓噪,反向操作,不退反進,關鍵在於中國「市場容量」和「增長」兩大因素。 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單是中產階層就超過美國總人口,任何一家企業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忽略 ...

  2. 2023年6月5日 · 在訪華的一眾跨國企業領袖中,要數馬斯克最為矚目。 這是他疫情三年來首次訪華,先後獲得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等高官會見。 馬斯克重申反對「脫鈎斷鏈」,強調中美利益交融,有如連體嬰兒彼此密不可分,特斯拉願意繼續拓展在華業務,分享中國發展機遇。 馬斯克訪華後,特斯拉股票應聲上漲,日前他已重奪「世界首富」之位。 中國市場關乎全球財富流向及富豪排行榜的座次,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在此之前,西班牙、德國、法國、歐盟等西方領袖已掀起一輪訪華潮。 法國總統馬克龍更用中文盛讚訪華途中的所見所聞和兩國關係。 美國傳媒不無酸溜溜地評論道,西方政要爭相向中國「磕頭」,是在危機重重中尋求出路。 英國早前派出商業及貿易部國務大臣莊敦文訪港,成為五年來首位訪港的英國高官。 有輿論認為,英國藉此投石問路,謀求改善對華關係。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3月21日 · 小. 繼去年10月特區政府引進第一批30家重點企業,昨日又與第二批25家重點企業簽約,其中6家是美國企業。 這些企業涵蓋生命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新能源科技等,正是國家鼓勵的重點領域。 跨國企業用實際行動為香港營商環境、法治環境背書,那些正在大放厥詞「抹黑」香港的外部勢力及反中亂港勢力被狠狠「打臉」。

  5. 2021年7月12日 · 報社評. 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特.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告,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已同意全球企業稅制改革「雙支柱」計畫,希望今年10月於G20羅馬高峰會中讓各國領袖批准,並於2023年前納入各國法律強制實施。 這代表未來跨國企業無論是否在當地擁有實體,都需向獲利來源國或地區納稅,新制的實施將終結國家間的「低稅率競爭」,對愛爾蘭這類靠低稅率爭取投資的國家影響重大。 短期內...

  6. 2023年11月25日 · 跨國科技巨頭在香港落戶,既是對新時代、新階段的香港投下信心票,也是看好中國大市場的發展前景,可以起到示範作用,吸引更多企業來港,進一步增強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對香港社會本身也是莫大鼓舞。 香港致力於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生物醫藥是四大重點領域之一。 阿斯利康成為特區政府重點引進對象,並不令人意外。 而阿斯利康決定落戶香港,除了被特區政府誠意打動,更重要的是看中香港本身優勢。 該企業高管在揭牌儀式上,自揭來港的「底牌」:香港營商環境自由開放,稅收條件相當優惠;香港有兩間世界領先的醫學院,有很多世界級的專家和科研人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離諾貝爾獎近在咫尺;特區政府近年幾乎「不封頂」地引進人才,進一步豐富了香港的人才庫。

  7. 2024年3月21日 · 高端人才「用腳投票」,跨國企業「用真金白銀投票」,證明香港營商環境不是變壞,而是變好;大家對未來的信心不是削弱,而是增強。 那些「唱衰」香港的聒噪是出於羨慕嫉妒恨,也是黔驢技窮的表現。 香港社會生態向好、向正,營商環境向穩,由治及興邁開堅實步伐,這是對國安立法最好的解說。 網友觀點. 0 條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請輸入內容... 確定. 大公网社评频道.

  8. 2023年3月3日 · 跨國企業跑贏大市. 資料來源:資本集團、Refinitiv Datastream。 富時跨國企業指數包含從本土區域以外獲取超過30%收入的公司。 數據截至2023年1月31日。 過往的業績表現並非未來期間業績表現的指標。 2. 富有經驗的管理團隊能夠應對挑戰. 我為何如此信心十足? 跨國企業能夠主導環球經濟及金融市場,自然有其理由。 當中主因包括他們的管理人員處事精明、意志堅定,而且經驗豐富,曾經歷各種貿易環境,不論順境和逆境。 我認為,這些久經考驗的公司享有優勢,能夠在惡劣環境下生存甚至蓬勃發展。 雀巢(Nestlé)是跨國企業能夠利用高科技解決方案簡化供應鏈業務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