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www.mind.org.hk › zh-hant › mental-health-a-to-z有關靜觀 - Mind HK

    甚麼是靜觀?. 靜觀需要我們嘗試以中立不批判的態度去集中精神留意當下包括腦海中的思緒身體及身邊的環境。. 雖然靜觀源於佛教和冥想傳統你並不需要有特定的信仰去嘗試靜觀。. 靜觀有助你:. 提升自我意識. 減壓並感到更平靜. 更清晰地選擇如何 ...

    • 為什麼要進行靜觀?
    • 靜觀練習的歷史
    • 怎樣進行靜觀靜觀?
    • 如何有系統地學習靜觀?

    靜觀(Mindfulness Meditation)近年開始流行,但為什麼一個普通人應該關心靜觀?我認為上述的例子提供了一個確切的理由:靜觀能改變人看待事物的觀點,從而把可能構成困擾的事變得不再困擾。原本抖腳的行爲困擾著我,但以「靜觀」看著這個行爲爲我所帶來的感受,此行為就不再令人困擾,反而成為令人津津樂道的靜觀教材。 希望我提出這個劣拙的例子,不會令你誤會靜觀代表消極和一味忍耐的態度。當時我大可要求那位乘客停止抖腳,而我平時必定會這樣做。只不過我當時在練習靜觀,不希望因外在環境而打斷練習,所以選擇以這個方式處理事件。 縱使這個例子容易讓人誤會,但我依然選擇提及它,是因為這個例子展示了幾個靜觀的核心特質:專注(Concentration)、覺察(Awareness)、轉變觀點(Perspec...

    心理學界的從業員當被問及靜觀的來源時,多會回答靜觀是源自美國Jon-Kabat Zinn教授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所研發的「非宗教性」減壓技巧。此言雖然不假,但卻和靜觀的全貌相差甚遠。 事實上,類似靜觀的訓練(當時未有「靜觀」或Mindfulness 一詞),過去一直印度宗教甚有淵源。早在佛教(Buddhism)出現之前,印度教(Hinduhism/ 或作「婆羅門教」)中的經典奧義書(Upanishad)就有記載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身體不同部份的修行方法,和今日靜觀頗爲類近。而佛陀(Buddha)出身的世代以印度教為主流,佛陀本人也曾受印度教思想影響,故此源自佛陀的佛教,在修行方法上都非常有印度教的影子。 其後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佛教發展了一套稱爲「正念」(Right Mindfulness)的修心方...

    怎樣做靜觀呢?某意義來說,靜觀就是當個絕對的觀察者。在靜觀時,你可以把專注力集中於一樣事物上面。對入門者來說,其中一個常見的練習,就是把專注力放到自己的呼吸上去,留意自己的呼吸。 在這個專注的過程中,有趣的事情會發生。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念頭會跑出來,我們的心好像會不由自主的想其他事情,或者給其他事情帶跑了,把專注力吸引過去。 在這時候我們可以怎樣做呢?在靜觀中,最基本的做法就「看」着這些念頭,就只是去看着它們。你不去用力捉緊它,也不讓它捉緊,就看着它,再慢慢地,把專注力又引回呼吸上去。 平常我們甚少意識到念頭浮上腦海,卻會隨念頭而行事;靜觀時我們意識到念頭出現,這不是覺察心緒的第一步嗎?我們不單分心,更意識到自己分心- 這是至關重要的能力,也是靜觀訓練的重要基礎。每當雜念出現,我們可以留意是...

    靜觀其實一點也不難。而比較難的是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練習方案,明白靜觀的來龍去脈,以及持之以恆地練習。這不是單單讀一篇文或做一次練習就能辦到的。 對於初學者而言,不妨先嘗試我們的【靜觀測試工具】,了解自己靜觀的傾向並獲得相關的資源。 另外,如果要認真地學習靜觀,一般而言我建議兩個做法:第一是找本入門好書來看,第二是跟隨一個練習靜觀的團體。

    • i@treehole.hk
  2. 香港中文大學敬霆靜觀研究與培訓中心是亞洲首間由大學醫學院籌辦集靜觀研究及培訓為一體的中心團隊希望透過進行高質素研究為各種以靜觀為基礎的介入措施提供科學支持和實證並協助培訓更多專業人員以提供靜觀治療及教育

  3. 本課程參考牛津大學靜觀中心的三堂精華課程讓學員能輕鬆掌握靜觀技巧 和練習釋放生活上所面對的壓力舒减焦慮達致身心更健康

  4. 靜觀學會與情緒做朋友. 最後更新於 2022-11-11. 19 分鐘閱讀. 急促的日常生活可能令人喘不過氣來,使我們深陷負面情緒的漩渦中。. 當我們越努力想達到理想的生活並控制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就越容易感到沮喪、無助及不安,慢慢可能會被潛藏的恐懼及 焦慮 所 ...

  5. 以下是幾個你可以嘗試的練習,且不需要任何特別的工具:. 靜觀進食。. 這練習需要你留意食物的味道、外觀和質感。. 例如,當你在喝一杯茶或咖啡的時候,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舌頭上,感受溫度,其甜味或熱飲的蒸汽。. 靜觀運動(包括步行和跑步 ...

  6. 什麼是靜觀?. 靜觀 是覺知,這覺知來自有意的、在當下的、不加批判的注意(”the awareness that arises by paying attention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卡巴金,2013)。. 靜觀最先由喬.卡巴金於七十年代末引入主流醫學。. 靜觀可以讓人懷抱著開放 ...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