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7日起,受 台风海葵 残余相关的 低压槽 影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现创纪录极端特大暴雨天气 [1-2] 。. 2023年9月7日6时至午夜12时, 香港 大部分地区录得超过70毫米雨量,而 九龙 、 新界 东北及 港岛 更录得超过200毫米雨量。. 天文台 总部2023年9月7日11 ...

  2. 香港天文台英语Hong Kong Observatory,HKO)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 (前经济发展及劳工局)辖下的部门,也是 世界气象组织 成员,专责香港的 气象观测 、 地震 、 授时 、天文及辐射监测等工作,并向香港居民发出相关的警告。 现任天文台台长为 岑智明 。 香港天文台建于1883年,坐落于 九龙 一小山丘上,并于1912年正式命名为“皇家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具维多利亚殖民建筑风格,楼高两层,呈长方形,外墙经过粉饰,拱形窗和长廊别具特色。 随着附近之新大楼落成,天文台各技术及职务部门已迁往新厦。 不过,旧大楼仍为台长办公室及行政中心。 随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复称“香港天文台” [1]。

  3. 别 名. 尖沙咀天文台. 评 价. 香港天文台 的主要建筑. 词 性. 名词. 在香港设立一个气象观测台的构想,最初是由 英国皇家学会 于1879年提出。 皇家学会认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气象,尤其是台风的理想地点”。 事实上,随着当时香港人口逐渐增加, 台风 造成的破坏已广受社会所关注。 香港政府亦对皇家学会的建议表示欢迎。 经过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后,皇家学会的建议最终在1882年获接纳。 随着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长﹞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于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亦于同年创立。 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气象观测、地磁观测、根据天文观测报导时间和发出 热带气旋警告 。 这些饶有价值的服务备受重视,且于1912年获得英皇佐治五世颁赐「皇家天文台」的称号。

  4. 本词条由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香港海图基准面( 香港海图深度基准面 )是天文潮汐观测所定的最低潮面。. 自一九一七年以来,香港 海图基准面 一直用作潮汐表的零点。. 香港海图基准面位于“ 平均海面 ”之下约 1.38 米 ...

  5. 强热带风暴贝碧嘉(英语:Severe Tropical Storm Bebinca,台湾地区译名:贝碧佳,国际编号:181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0W)为2018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6个被命名的风暴,“贝碧嘉”一名由中国澳门提供,是当地人非常喜爱的一种牛奶布丁。该系统于2018年8月98时许被中央气象台认定为热带低压,北上相继 ...

  6. 1906年9月18日凌晨天气预报显示当天是一个温和的阵雨天气任何人都没有想到接下来会有破坏性的事情发生到了早上7点44分天文台发出警报台风距离香港还有不到300英里。 到仅仅过了16分钟以后,台风便开始袭来,人们已经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强风扑面而来。 上午9点,台风正式登陆香港。 根据1906年9月19日的《南华早报》的报道,台风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给香港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轮船被台风掀翻,房屋被撕裂成了碎片,维多利亚港前一片狼藉。 这次台风造成香港1万多人死亡,上千栋房屋被摧毁,是香港历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一次风灾。 这次台风造成人员伤亡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台风来临前一天,天气预报表示当天会是一个温和有风的天气,可能会有一些短时的雷阵雨。

  7. 1885年1月113:00,香港天文台于 尖沙咀 警署降下时间球作为报时讯号,开始了香港时间的标准。. 1904年,香港时间正式确定为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快八小时(GMT+8)。. 1972年1月1香港时间则改用协调世界时作为法定时间标准。. 现时,香港天文台以 铯原子钟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