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應對醫療通脹 未雨綢繆。香港的醫療成本持續攀升,最近有國際風險管理顧問公司發布《2024年全球醫療趨勢調查報告》[1],指出香港的平均醫療費用由2022年的7.53%上升至2023年的8.27%,並預計2024年將進一步上升至8.36%。
    • 享扣稅優惠。另一個實際考慮,是政府為自願醫保計劃所提供的稅務優惠。投保人及受養人每人每年可就自願醫保計劃所支付的保費獲得高達HK$8,000扣稅額。
    • 公司醫保 保障未必足夠。不少打工仔誤以為公司提供的團體醫療保險(俗稱「公司醫保」)已足夠,無需另行購買個人醫保。事實上,公司醫保大多只提供基本的住院及醫療費用保障,保障範疇未必切合個人實際需要,保障金額亦未必足夠支付全數醫療費用。
    • 年紀愈輕 保費愈平。另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投保醫療保障,受保人年紀愈輕,保費愈平。當自願醫保計劃保單生效後,不論受保人的健康狀況有否改變,保單均保證續保至100歲,個別計劃更提供終身保障。
  1. 2023年9月26日 · 37%打工仔沒有團體醫療保障 中小企居多 解構團體醫療的3大迷思. 根據2021年工貿處數字顯示,香港的中小企超過34萬,為120萬人提供就業機會。. 另外,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全港超過 358萬勞動人口當中,只有約62.3%僱員 (約233萬的員工) 享有由僱主提供的 ...

  2. 2024年3月22日 · 撰文: 李泳榆. 發布時間: 2024/03/22 08:00. 最後更新: 2024/04/11 18:21. 分享:. 團體醫療保險不只有利大型企業,對中小企的人才增長、業務發展亦大有裨益。. 「招人才、搶人才、留人才」是各位老闆「相當頭痕」的重要課題。. 近年公營醫療系統負荷過重 ...

  3. 2023年10月25日 · 真實個案詳解. 人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難免會出現變化,若有僱主提供團體醫療保險,是否就可確保萬無一失? 公營醫療需求升 年增新症90萬個. 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漸趨普遍,令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 現時醫管局每年專科門診服務量已達至800萬人次,而且每年增加約90萬個新症,加上醫護人手短缺,專科門診及相關檢查和治療的輪候時間亦因此面對非常大的壓力。 由僱主為在職人士,甚至其家人提供團體醫療保險,是否就能完全滿足醫療上的需要呢? 團體醫保是否足夠? 真實個案解析. 僱主提供的團體醫保一般為基本的住院及醫療費用保障,而且保額通常按僱員職級、薪酬、年資等因素而定。 筆者希望藉著以下的真實個案,探討一下是否有了由僱主提供的團體醫保便是足夠: 個案一.

  4. 2023年12月15日 · 考慮3大關鍵因素. 現今各個企業也在搶人才、留人才,如何提升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以成功「留才」,及優化現有的薪酬和僱員福利以便「招才」,就成為了僱主一項重要的命題。 除了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僱員福利外,現在有更多的僱主會向員工及其家屬提供團體醫療保險以增加他們的福利感,期望可以提高僱員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 然而,在提供團體醫療保障的同時,僱主需要兼顧索賠率 (Claim Ratio),因為在高索賠率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可能會在來年續保團體醫療保險時調整保費,有機會增加公司的營運成本。 因此,在選擇團體醫療保障計劃時,平衡索賠率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僱主可以考慮的關鍵因素: 1. 保障範圍和福利: 可以根據員工的需求和公司預算,確立保障計劃的涵蓋範圍,包括住院、手術費用、門診醫療等。

  5. 2024年4月25日 · 市面上物理治療費用大約是800至1200港元一次,10Life參考市場上收費水平,找出5款物理治療保障較全面的意外保險產品。 從表1可見,就上述物理治療假設情況, 保誠、恒生及藍十字的產品可全數賠償 ,所以得到物理治療保障評分10分滿分。 - 表1: 比較5款意外保險物理治療賠償保障(港元)- 假設投保人士為35歲文職人士. 點擊圖片放大. 值得留意,大部分意外保險均要求,在接受註冊物理治療師治療前,受保人須先得到註冊醫生建議或持有轉介信。 假如消費者為了物理治療開支保障而揀選意外保險, 應考慮以下三大事項: 是否僅需要物理治療? 如果需要多種治療,可能需要更高的醫療費用限額; 平日物理治療的費用金額多少? 假如較為昂貴,可考慮不設每次物理治療賠償上限的意外保險; 尋求物理治療的頻率幾高?

  6. 2023年6月29日 · 根據香港醫學會2019年公布的私家醫生醫療收費調查,普通科醫生一般收費中位數為300元;如果僱主選擇其他計劃,例如每次診症賠償200港元,便需自付100港元(300港元 - 200港元 = 100港元)。 另一種賠償機制則如世聯或蘇黎世般,沒有就每年門診醫療費用、每次門診醫療費用設有上限,唯一的限制是每年看門診次數。 世聯可享用每年最多25次門診保障,惟限於指定網絡醫生。 至於蘇黎世則可享用每年最多20次門診保障,同樣只限指定網絡醫生;假如想享用非指定網絡醫生,每年門診醫療費用上限為3,000港元,每次門診費用上限則為200港元。 住院費用最多賠15萬港元 每天開銷不設限. 除了門診,住院費用保障亦不可輕視。 不過大部份家傭保險保障上都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