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自1970年代起,香港的經濟邁向多元發展 轉口貿易復興:轉口額至1980年代末超越本地產品出口額 工業實現轉型:工業重要性持續退減,但在本地生產總值仍佔有一定份額 金融服務業快速發展:金融服務、房地產及保險等行業成為經濟新支柱 →1970至90年代為20世紀香港經濟發展中的多元發展時期 反映香港股市行情的恒生指數,是香港經濟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在1969年11月24日起正式發布。
      std.stheadline.com/education/article/1982297/教育-中學-DSE備戰世史科-世史精讀筆記—香港20世紀之經濟發展-轉口貿易-工業化-改革開放-經濟金融-亞太地區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製造業主導時期. 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經濟幾乎癱瘓。 但在1945年 香港重光 後,香港經濟旋即迅速復原。 但隨著1950年 韓戰 爆發, 聯合國 宣佈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實施 禁運 ,對香港的轉口貿易造成打擊。 由於香港是英國殖民地 [26] ,政局相對穩定大量移民湧入香港當中不少企業家帶着資金設備和專業技術結合廉價的勞動力香港工業開始迅速發展 [27] 。 1950年代,以 纺织业 、制衣业、塑胶业蓬勃发展为代表,二戰後歐美國家消費市場的不斷增長,本土工業開始蓬勃發展 [28] 。

  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港開埠初期 ,指英國1840年代清朝 割讓香港 開始,至1898年租借新界為止。 當時 英屬香港 從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興起逐步發展成一個 自由港 及 轉口港 ,取代 澳門 在 廣東 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同一時期,廣東頻頻陷入戰爭和動亂,廣東居民大批逃入香港,富商大賈也把資金轉入相對穩定的香港 [1] ,香港此時發展以 轉口貿易 為主 [2] 。 割讓香港 [ 編輯] 主條目: 割讓香港. 1842年至1898年,大清先後三次割讓 新安縣城 城外50公里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予英國,合稱 割讓香港 。 香港自古是中原邊陲,當初連英國人也埋怨香港「荒蕪、不衛生、無價值」,後來才發掘到它是優良港口。 [3]

  4. 香港志. 蕭國健. 回歸. 鴉片戰爭. 中日戰爭. 分享. 香港從古至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在社會文化及居民生活習慣上,皆與中國一脈相承。 但在十九世紀中葉國家積弱致內憂外患相繼發生使香港地區經歷一百五十多年被英國管治的歲月從漁農地域發展為一經濟及金融中心鴉片戰爭與香港之開埠. 清道光年間,鴉片大量流入中國,其時,囤積鴉片的躉船,多停泊伶仃島一帶水域,伺機走私偷入尖沙咀,再流入廣東沿海各地。 當時,香港是中西接觸的地域;而鴉片大量走私進入中國,致大量白銀外流,造成中英軍事上的衝突。 1839年因英國海軍軍官醉酒毆斃林維起事件,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初期清軍略勝,但最後戰敗。

  5. 香港開埠初期經濟活動由英商控制鴉片為當時的主要貿易商品。 圖為停泊在香港附近海域的英國鴉片躉船。 在香港等候出洋當苦力的華工。 開埠初期香港曾是苦力貿易的樞紐。 苦力貿易極不人道,是一門骯髒生意,卻對香港的航運和金融業有所推動。 中國人稱幹粗活的人為「苦力」,西人遂稱對華工招募、轉運等有關的生意為「苦力貿易(Coolie Trade)」。 廣東人稱幹粗活為「做咕喱」,「咕喱」一詞即由「苦力」和「Coolie」而來。 今天,「咕喱」仍是香港人的常用詞。 隨着西方資本主義擴張,勞動力需求有增無減。 十九世紀中,美國和澳洲先後發現金礦,引起了淘金熱,進一步刺激勞動力的需求。 同時,清代後期許多人因生活困苦,甚至遭誘拐擄劫,不得不到美洲、東南亞等地從事體力勞動。

  6. 香港經濟 是高度依賴 國際貿易 的 自由市場經濟 系統 [8] ,作为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 [9] ,金融服務业(2019年該業增加值佔GDP的21.2%)、 貿易 及物流业(19.8%)、 專業服务 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11.9%)、 旅遊业 (3.6%)是香港经济的四個傳統主要行業 [10] 。 香港 是 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创始会员以及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的早期成员。

  7. 古今香港. 經濟發展. 圖說近代. 開埠至二十世紀初的香港經濟. 燦爛的中國文明. 1841年英國在鴉片戰爭期間登陸香港島。 1860年英國通過英法聯軍之役割佔了九龍,控制了整個港闊水深、可容多艘大型輪船的維多利亞港。 在自由貿易政策下,不同國籍商人可自由出入香港,在香港貿易也無須繳納任何稅款。 團結香港基金旗下機構 © 中國文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050.

  8. www1.geo.ntnu.edu.tw › ~shensm › Course經濟發展

    一九七零年代初期開始香港出現戰後第二次經濟轉型發展動力逐漸由製造業轉移到以金融業為核心的服務業行業。 首先,一連串內外因素限制了港製產品的增長,影響最大的是:台灣和南韓的競爭、西方經濟的放緩、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香港勞工缺乏和工資的上漲。 另一方面,全球性的金融革命也在此時由歐美擴展至東亞。 香港自由開放的金融體系、安定的社會和政治環境、健全的司法制度、低稅制,再加上恰當的地理位置,很自然的成為國際金融機構在東亞的基地。 最後隨著人口的膨脹,個人平均所得增加,區內旅遊業蓬勃,對金融服務等一般勞務需求相對增加。 在中國實行開放改革以後,香港製造業工序大規模的北移,轉口貿易復甦,更多跨國企業來港開業更是作為拓展對華貿易的橋頭堡,香港第三及產業也舊日亦發達。